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6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43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135篇
中国医学   278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纳药鼻中”之“药”所指的具体方药。[方法] 从历代注家注疏入手,对不同观点进行源流上的梳理。同时,通过文字学考证,对“药”字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展开探讨。[结果] 对于“纳药鼻中”之“药”,历代注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随文注解、认为“药”为具有某些特性的药物、认为“药”为瓜蒂散或其类方,其中认为“纳瓜蒂于鼻中”的观点流传较广。通过文字学考证,“药”在楚方言中有指代“白芷”之意,“纳药鼻中”即是“纳白芷于鼻中”,白芷治疗鼻病也为历代医家所习用。[结论] “纳瓜蒂于鼻中”与“纳白芷于鼻中”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证据支持,但从文献学角度和仲景书体例而言,“纳药鼻中”原意应为“纳白芷于鼻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方治疗血痹及其病传中芍药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上应用芍药提供思路。[方法] 整理《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等中医古籍中对血痹和芍药的论述的记载,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探讨血痹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分析芍药除血痹的功效,探讨芍药在血痹及其病传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 [结果] 血痹包含津血亏虚、水饮充盛、风邪犯表三方面的病机,芍药除血痹的功效主要是和营除痹、化瘀除痹、利水除痹这三个方面。芍药配伍桂枝,突出和营除痹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痹本病;配伍饴糖,突出养营除痹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痹病传虚劳;配伍大黄,化瘀除痹,治疗血痹病传入里;配伍茯苓,利水除痹,治疗血痹病传累及水分。所举两则验案皆属于血痹病传,第一则病传入里,为太阴中风证及血瘀化火证,治以化瘀清热除痹,方拟桂枝加芍药汤;第二则累及水分,属营血不足、血瘀水停证,治以养营利水除痹,方拟当归芍药散改汤。两则验案均收获良效,进一步验证了芍药除血痹的功效。[结论] 芍药配伍不同药物能够突显不同功效,在血痹及其病传中使用得宜,可收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正温经汤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等12味药物组成,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温经汤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  相似文献   
5.
张飞龙  吴立盘  杨增利  徐圳  吴雪龙  杨锐 《河南中医》2019,39(12):1816-1819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联合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急性发作患者肝功能、HBVDNA载量、HBVD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CHB急性发作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治疗,日1剂,分2次,每次1袋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8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TBIL水平、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48周后,两组ALT、TBIL水平、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ALT、HBVDNA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周、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51.11%、71.11%、75.56%,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64.44%、88.89%、91.11%,两组同时期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6.67%、44.44%,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67%、11.11%、66.67%,两组同时期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联合西药可以较快恢复CHB急性发作患者的AST、TBIL和HBVDNA,提高AS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医家对煎药溶液的选择非常严格,用"流水"煮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出自《灵枢·邪客》,《医学源流论》亦记载"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金匮要略》中所载煎药用水种类繁多,且各有深意,某些方法沿用至今,如自然之水(泉水、井花水、东流水),加工之水(麻沸汤、甘澜水、浆水、泔水),酿制之水(酒、醋),动物之液(蜜、意便),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塞病,中医称之为"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其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狐惑病乃湿热化生虫毒所致,应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治疗上以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为原则。钱先教授结合《金匮要略》指导现代白塞病的治疗。认为初期病机为湿热内蕴,疮毒内扰,治以清热燥湿,和中解毒,方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甘草泻心汤加减;后期湿毒不化,目黑酿脓,治以《金匮要略》之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行瘀排脓。外治方面:前阴溃疡可用苦参汤外洗,后阴溃疡可用雄黄熏之。  相似文献   
8.
回顾《内经》相关理论,指出痈脓病机关键在于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可分期论治。总结《金匮要略》治疗痈脓的方法,认为痈脓应尽早治疗,防邪深入;并根据证情辨证使用清热解毒,活血消散;排除脓毒,泄浊于外等治法。对现代临床仍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方是后世对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200多首方剂的尊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水平,经方经过数千年的临床使用,其配伍的科学性、疗效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现举五例,以兹分享。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医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所含当归的经方进行整理分析,全书前二十二篇含当归方者有13方,其中妇人三篇有6方。治疗妇人病时当归具有以下四个配伍特点,配伍肝经药,以补养肝血,如当归芍药散、当归散、胶艾汤和温经汤;配伍清热药,以清郁热,如当归散与当归贝母苦参丸;配伍温热药,以温经散寒,如温经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酒,以增强药效,如胶艾汤、当归散与当归芍药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