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最新研究发现 ,真核细胞前体 m RNA剪接不仅仅是前体 m RNA的加工步骤 ,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监控作用。通过剪接 ,外显子 -外显子连接点复合物结合于 m RNA剪接位点上游 2 0 bp处。如果 m RNA剪接位点上游大于 5 0~ 5 5 bp处出现无义突变 ,则这种翻译提前终止密码子 m RNA将会在最后的翻译过程中通过外显子 -外显子连接点复合物、Upf蛋白以及帽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入脱帽、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新疆肺结核流行现状和传播规律,为进一步做好肺结核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2005—2020年全国和新疆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建立连接点回归(join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对比肺结核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以2005年1月—2021年8月新疆肺结核报告月发病数建立Prophet模型和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分析肺结核发病季节变化特征,并比较模型的拟合精度。 结果 JP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相较于全国缓慢下降且无明显转折点,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变化曲线被2个明显的转折点划分为3个阶段:缓慢下降阶段[2005—2015年,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1.988,P<0.05],不明显上升阶段(2015—2018年,APC=19.071,P>0.05)和明显下降阶段(2018—2020年,APC=-36.048,P<0.05);总体上变化趋势较为平稳。Prophet模型和ARIMA(1, 1, 2)×(1, 1, 1)12模型结果提示,新疆肺结核易在1月和3月高发,9月为发病低谷;Prophet模型拟合效果优于传统的ARIMA模型。 结论 2005-2021年新疆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全国,且存在明显季节效应,应进一步加强春季肺结核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疆和田地区肺结核发病特征及疫情前后发病趋势,为和田地区肺结核防控措施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和田地区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JPR)和中断时间序列模型(ITS),分别探索肺结核的发病特征及新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和田地区肺结核发病趋势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亚组发病差异。结果 JPR模型结果显示,2015-2021年和田地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12月;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转折点和发病趋势与总体一致;各年龄亚组≥60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趋势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岁年龄组发病率在2021年6月出现转折点,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19~59岁组与≥60岁组转折点与总体一致;ITS模型结果显示,自2020年1月起和田地区肺结核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19年的319.28/10万下降到2021年的155.88/10万,同比下降51.16%,月均下降0.049/10万。结论 2018年新疆将结核病筛查工作纳入全民健康体检,大量结核病例被发现,和田地区肺结核的报告发病数在...  相似文献   
6.
背景:石膏外固定对髌骨-腱连接点断裂的治疗作用肯定,但相关修复机制一直未有深入研究。目的:观察石膏外固定对髌骨-腱连接点断裂修复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切断髌尖与髌腱连接处并切除远端部分髌骨建立兔髌骨-腱连接点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的基础上给予石膏外固定,模型组不予固定,分别在造模后2,4,8周取材。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Safranin’O染色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其积分吸光度检测均显示实验组造模后骨-腱结合部组织修复快,软骨细胞及骨组织的形成、分化明显优于模型组,且炎症反应程度轻、消失快。说明外固定可加快骨-腱组织修复进程,促进其愈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石膏外固定对髌骨-腱连接点断裂的治疗作用肯定,但相关修复机制一直未有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石膏外固定对髌骨-腱连接点断裂修复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方法:切断髌尖与髌腱连接处并切除远端部分髌骨建立兔髌骨-腱连接点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的基础上给予石膏外固定,模型组不予固定,分别在造模后2,4,8周取材。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Safranin’O染色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其积分吸光度检测均显示实验组造模后骨-腱结合部组织修复快,软骨细胞及骨组织的形成、分化明显优于模型组,且炎症反应程度轻、消失快。说明外固定可加快骨-腱组织修复进程,促进其愈合。 关键词:骨-腱连接点;外固定;组织形态学;积分吸光度值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19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治疗骨-腱连接点(bone-tendon junction,BTJ)损伤的效果,及对骨血管重建相关因子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BTJ损伤患者41例,采用LIPUS治疗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指标变化,评价LIPUS的治疗效果。结果:经LIPUS治疗2周后,血清中bFGF、PDGF、VEGF、TGF-β及MMP-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7.42±1.89)vs(4.00±1.05)分,t=8.492,P=0.00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65.74±4.05)vs(83.69±8.25)分,t=5.114,P=0.000]、每分钟上下台阶次数([24.81±5.19)vs(40.32±6.33)次/min,t=15.333,P=0.000]及每日平均运动时间([20.25±2.74)vs(72.30±8.52)min/d,t=14.305,P=0.000]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每日平均运动时间随时间呈逐渐增高趋势,由72h开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LIPUS治疗可提高骨血管重建相关因子水平,促进BTJ损伤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 60只成熟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按同一标准行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安慰治疗,治疗组术后3d~6周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分别于术后6,12,18周时处死动物并获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标本常规脱钙后做成切片行H&E染色与番红素染色用于组织学观察。利用SANO Microscope Partner显微图像测量软件进行组织学分析,比较两组纤维软骨层厚度与灰度值差异。结果: 术后6,12和18周时,治疗组的纤维软骨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P<0.01),灰度值明显小于对照(P<0.01)。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兔髌骨-髌腱连接点纤维软骨层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15~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法 基于2006—2020年城乡冠心病死亡率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描述冠心病死亡率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估算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85.66/10万增长到126.91/10万,农村死亡率从63.55/10万上升到135.88/10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5%,5.89%。APC模型分析显示,2006—2020年冠心病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城市人群年龄效应系数为:-1.60~2.53,农村为-2.05~2.34;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城市效应系数为:-0.29~0.23,农村:-0.17~0.14;队列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死亡风险下降趋势明显,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