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1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遗传学背景。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能存在的65种耐药相关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及可移动的遗传元件(整合子、转座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结果该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检出blaTEM,耐氨基糖苷类药物基因检出aph(3′)-Ⅰ,耐喹诺酮类药物基因检出gyrA,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检出intⅠ1,转座子遗传标记检出tnp513,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检出trbC;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检出qacE△1-sul1,gyrA基因是新亚型(GenBank登录号:JN232083),83位密码子突变方式为TCG→TTC,导致氨基酸从丝氨酸(S)→苯丙氨酸(F);87位密码子突变方式为GAC→GCC,导致氨基酸从天冬氨酸(D)→丙氨酸(A)。结论携带多药耐药基因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是这株肺炎克雷伯菌呈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果蝇mariner转座子作为载体构建土垢分枝杆菌随机变异基因文库以筛选影响脂肪酸代谢的基因。 方法 将果蝇转座子mos1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置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两侧 ,并将此种基因插入到M2 72B载体 ,用此载体转化土垢分枝杆菌 ,用Southernblot验证外源基因的插入。将变异的基因克隆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 ,筛选只在软脂酸上生长的菌落。 结果 初筛了 4 6 8个菌落 ,有 5个不能在软脂酸上生长 ,其中 2个在ICL基因上发生变异 ,3个在PCKA基因上发生变异。ICL为乙醛酸旁路所必须 ,PCKA编码糖异生的关键酶。 结论 研究证明该转座子载体用于基因变异有效 ,变异筛选分枝杆菌中与脂肪酸代谢的基因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中噬菌体原/噬菌体、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和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6所医院共47株MDRK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2种噬菌体原/噬菌体、3种整合子、7种转座子插入序列和两种质粒共2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结果 该组MDRKP共检出1种噬菌体原/噬菌体、1种整合子、6种转座子和插入序列、两种质粒遗传标记.结论 携带Ⅰ类整合子(intⅠ 1)、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Kpn6)、耐药质粒(trbC)是该组MDRKP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MDRKP同时作噬菌体原/噬菌体、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和质粒等遗传标记检测为国内首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B.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严俊  黄永茂 《西南军医》2013,15(1):83-86
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因细菌耐药性而使治疗难度越发严重,例如临床感染治疗中最常检测到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E.coli),因对其大量广泛的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耐药菌株中同时携带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形成多重耐药基因,而转座子是形成多耐药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睡美人"(SB)转座子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共表达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阐明IL-10对NOD小鼠的可能治疗机制。方法:提取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并培养,将脾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脾细胞不做任何处理,空载体组将不含IL-10基因而有转座子序列的腺病毒载体和不含转座酶的腺病毒载体共同感染小鼠脾细胞,治疗组将含有IL-10基因和转座子序列的腺病毒载体以及含有转座酶的腺病毒载体共同感染小鼠脾细胞。感染48 h后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IL-10 mRNA表达水平。感染48 h后将上述3组处理的脾细胞分别种植到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NOD小鼠右后腿的腘窝皮下,每组6只小鼠,每周注射1次,共6次。注射结束后4周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各组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CD4+IFN-γ+、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治疗组C57BL6小鼠脾细胞中IL-10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72.71,P<0.05),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8.89,P<0.05),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F=72.09,P<0.05;F=12.98,P<0.05);但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F=6.39,P<0.05);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FN-γ+细胞比例在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2,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SB转座子与IL-10共表达后可以升高NOD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同时可明显升高NOD小鼠脾细胞中CD4+IL-10+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调控Th1/Th2和Th17/Treg的平衡,对NOD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0):EX4T-1
目的在Bacmid-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中表达人FGF-9。方法采用RT-PCR技术,自新鲜人脑胶质瘤组织获取人FGF-9全编码区cDNA,将其克隆入pCR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表型及基因分型,并研究其耐药分子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beta-lactamase,MBL)菌株;用多重PCR技术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PCR技术扩增基因元件整合子、插入序列ISEcp1B和转座子tnpU;用MIC药敏法分析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①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表型总检出率为24.28%(42/173),主要由单产ESBLs引起,占13.29%,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总检出率为24.86%;②整合子检出49株占28.32%,ISEcp1B插入序列检出29株占16.76%,转座子tnpU检出28株占16.18%,基因元件阳性的菌株大多数β-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③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可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元件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杆菌中,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基因治疗多采用基因增补的方法。基因增补存在的大量缺陷致使遗传性疾病和获得性基因紊乱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基因修复就是从同源性基因重组中派生出来的,它包括原位突变基因的矫正及基因正常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点特异性基因修复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嵌合RNA/DNA寡聚核苷酸、单链及三链形成寡聚核苷酸、小片段同源基因置换及一种全新的无病毒基因增补技术——“睡美人”转座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基因治疗多采用基因增补的方法 ,基因增补存在的大量缺陷致使遗传性疾病和获得性基因紊乱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基因修复就是从同源性基因重组中派生出来的 ,它包括原位突变基因的矫正及基因正常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点特异性基因修复的优缺点 ,重点介绍嵌合 RNA/ DNA寡聚核苷酸、单链及三链形成寡聚核苷酸、小片段同源基因置换及一种全新的无病毒基因增补技术——“睡美人”转座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