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9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95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4篇
口腔科学   2848篇
临床医学   339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1216篇
预防医学   24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45篇
  5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患者45例(50侧上颌窦,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于术前、术后当日或术后第2天及术后6 ~ 9个月的愈合期后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术式的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及种植体早期成功率。结果   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分别有19例和26例(上颌窦分别为21、29侧)患者;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分别为4.76%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 ~ 9个月的愈合期,两种术式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分别为(5.18 ± 0.48)mm和(7.32 ± 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术式种植体早期成功率分别为95.8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早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口腔正畸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襄阳市中医医院口腔科100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传统正畸疗法组对就诊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根据以往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正畸治疗,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则采用的是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口腔的正畸干预。比对两组疗效;患者对牙齿矫正后外观的满意度评分;施治前后患者磨牙出现移位的距离、上中切牙倾角以及凸距的差值;牙齿松动发生比例。结果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疗效、患者对牙齿矫正后外观的满意度评分、磨牙出现移位的距离、上中切牙倾角以及凸距的差值相比传统正畸疗法组有优势,P<0.05。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牙齿松动发生比例低于传统正畸疗法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其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更为满意且不良情况出现率更少。  相似文献   
4.
5.
6.
7.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是导致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种植体表面菌斑的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是种植体周围炎最常见的原因。通过在种植体中引入金属元素可使再不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的情况下,赋予种植体抗菌活性,有效预防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本文综述了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抗菌机制及在牙种植体中的应用,为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种植体术前设计和术后的三维位置,来评估数字化口腔种植导板的精确度。方法根据修复体的生物学功能和美学要求,使用3D种植软件对种植体位置进行设计。将设计的种植导板转化为手术用种植导板,指导47颗种植体植入合适位置。通过重叠术前和术后的CT扫描图像,分析植体肩部和根部的线性误差以及植体长轴的角度误差,比较植体设计和实际植入的3D位置。结果通过比较47颗种植体发现,种植体肩部的平均误差为(0.58±0.23)mm,种植体根部的平均误差为(0.66±0.30)mm,而角度平均误差为(2.40±1.02)°。结论与传统种植手术相比,数字化无翻瓣种植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方便;然而,为确保可预测的治疗结果,精确的术前设计是必须的,如此才不会导致可能出现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微弧氧化技术:是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一种技术,将金属材料(如,镁、铝、钛等)置于特定电解液中,通过弧光放电过程中瞬时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产生结合于金属表面的陶瓷膜层,该种方法制备的涂层材料具有高硬度、耐磨的特点。  种植体:是针对于人体自身牙齿缺失而植入上下颌骨内的人工牙根。性能优良的种植体需要同时具备高强度、耐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特性。目前复合材料类如金属表面添加陶瓷涂层材料,具有上述多种材料特性而被临床选择。 背景:采用普通电化学法可在钛及其合金表面制备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涂层,但该涂层吸收降解缓慢,需要8-12周的时间。而微弧氧化可在复杂表面形成均匀薄膜,有利于细胞黏附和骨组织长入。 目的:探索微弧氧化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对成骨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电化学法与微弧氧化法分别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检测两种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将成骨细胞系hFOB1.19接种于两组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表面,培养48 h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形态变化;培养1,12,24,48,72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培养1,3,5 d时,比较两组材料表面细胞计数与碱性磷酸活性;培养第5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微弧氧化组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电化学组[(66.5±2.2)°,(52.8±2.1)°,P=0.001 5)];②扫描电镜显示,电化学组成骨细胞形态不规则,胞体皱缩不饱满,与材料贴合较差;微弧氧化组细胞充分伸展,形态扁平,与材料贴合紧密;③微弧氧化组12-72 h的细胞增殖快于电化学组(P < 0.05),培养3,5 d的细胞计数多于电化学组(P < 0.05);④微弧氧化组培养1,3,5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电化学组(P < 0.05);⑤微弧氧化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均高于电化学组(P < 0.05);⑥结果表明,微弧氧化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材料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骨向分化能力。 ORCID: 0000-0003-2787-4667(王艳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