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竹友《简明中医训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该书是继钱超尘《中医古籍训诂研究》、王筑民、辛维莉《中医古籍训诂概论》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中医训诂理论著作.该书对中医训诂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引进了广义训诂学和狭义训诂学的概念;拓展了训诂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分析了中医训诂的基本特点;指明了中医训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训诂学是普通训诂学的一个分支,是利用传统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研究中医古籍语言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虽历史悠久,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因此难免有一定欠缺.钱超尘先生秉承传统小学良好师承,将普通训诂学引进到中医界,有力推动了中医训诂学及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全面阐述中医古籍训诂学的理论;运用文字音韵训诂考据之法,解决中医古籍疑难问题;开创中医古籍训诂史的研究;致力中医训诂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3.
王筑民、辛维莉二位先生合著的《中医古籍训诂概论》,出版于1994年,是对钱超尘先生《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阐明了学习训诂学与学习中医学的关系;丰富了训诂学的研究材料和训诂内容;拓展了中医训诂的方法;阐述了中医训诂的理论基础;概述了中医古籍训诂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成就.本书对以后的中...  相似文献   
4.
郭桂华  张昌云 《河南中医》2009,29(6):613-614
结合《黄帝内经》医家注释,从两个方面谈了训诂学的重要性:阐明医理、辨析医义,准确理解古代医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前亟须借助现代科学的眼光重新反观传统、解释传统和调整传统内部的结构,尽可能较为全面地对积淀在传统训诂学深层的内涵进行发掘,而后从哲学、逻辑、历史的层次上进行清理,通过分解、选择、组合、重构等工序,创建具有现代特色的训释古代文献词语的训诂学理论体系。而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古典文献语料库,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是训诂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在阅读《黄帝内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丰富而深奥,是中医献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医工作的必读之书。然而,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今人不悉古语,读来不免有些艰涩。宋人郑樵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事物难明也;非谓古人之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之难明也”(《通志·艺略》)。为《素问》作注的王冰也曾说:“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葳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诘训”。可见要沟通古今,唯有训诂:要读潼《黄帝内经》,同样要借助于训诂。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训诂学>属文、医交叉课程,故在讲授时针对中医院校学生文学知识稍弱的特点,对教材内容精细加工,补充文史背景知识,突出中医特色,在讲课中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言语生动,脱稿授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7.
8.
《内经》词义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词义、语义及训诂学知识,对《内经》的一些词义进行解释和辨误。  相似文献   
9.
《本草纲目》释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的方式方法 ,说明中药名称命名的原由和规律。方法 :从训诂学的角度分析《本草纲目》释名的方式方法。 (1)运用训诂学解释词义的方法。 (2 )引据训诂学专著。 (3)引用历代经史百家著作和医家著作。 (4 )揭示中药名称命名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结果 :通过对《本草纲目》释名方式的分析得知中药名称的命名与汉字字形、字义和药物的形、色、味、产地、功用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辉 《北京中医药》2002,21(5):279-280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原书早已亡佚。仅散见于《神农本草经集注》和《证类本草》及其他一些类书中,由于后代各辑本所据不同,因而互有出入,加之原文言简意赅,使后人难以正确理解原文,遂造成诸家对某些问题解释各异,甚至出现一些谬误。如若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