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577篇
耳鼻咽喉   375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3798篇
口腔科学   139篇
临床医学   671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87篇
特种医学   3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352篇
综合类   4163篇
预防医学   263篇
眼科学   57篇
药学   438篇
  23篇
中国医学   524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566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681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771篇
  2006年   748篇
  2005年   733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791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324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239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对Meckel 囊及其周围重要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进行模拟穿刺,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 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Meckel 囊及其毗邻结构相关数据;将卵 圆孔分为内前( Ⅰ)、内后( Ⅱ)、外前( Ⅲ)、外后( Ⅳ)4 个象限,在直视下分别将穿刺针放置于不同象限,模拟 穿刺过程,将球囊置于Meckel 囊中,并记录穿刺结果。结果:Meckel 囊是颅后窝硬脑膜跨过岩尖在颅中窝形成 的一个裂隙样硬脑膜袋,其平均长径(12.56±1.14)mm、宽径(9.17±0.93)mm、高度(4.37±0.85)mm。囊 内包含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分支,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中放置球囊的目标位置,当穿刺针置于卵 圆孔Ⅱ象限时穿刺成功率为75%,高于Ⅰ象限(56%)、Ⅲ象限(25%)和Ⅳ象限(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功穿刺Meckel 囊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成功的关键,熟悉Meckel 囊及其毗邻重要结构对经皮穿刺球囊 压迫术的操作至关重要,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三维重建结合Mimics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与AC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01—2018-02采用AMP单束解剖重建治疗ACL断裂患者31例,术中利用股骨隧道尺进行测量,术后第2天均利用患侧膝关节3D-CT和Mimics 19.0软件重建同侧股骨远端三维图像,测量髁间窝顶前后径、股骨外髁内壁高度和NWI参数,同时纳入年龄、身高、体重及性别自变量,分析影响股骨隧道长度的因素。结果身高、体重和髁间窝顶前后径是股骨隧道长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偏回归系数B分别为0.12、0.08、0.42,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β)三者分别为0.34、0.29、0.36,三者之间的绝对值无明显差异,回归方程中确定系数与调整的R Square分别为0.84、0.83。结论股骨隧道的长度与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股骨髁间窝前后出口最高点连线长度)、不同个体资料数据(身高、体重、性别)均具有相关性,术前依据不同个体的骨性解剖学、人口统计学参数进行股骨隧道长度的预测,可有效地降低术中制备股骨隧道过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AMP解剖重建术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准确、全面的颅颈交界区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数据,提供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解剖数据。方法本研究120例患者血管造影图像进行了回顾,在三维体积重建后分别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进行了相关结构的测量。以门齿为基准,定位咽结节、枕骨大孔以及寰椎前结节,同时对其他重要的骨性标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行充分研究,以此确定经口咽入路的最佳角度与深度,从而避免在手术中伤及这些结构。结果在颅颈交界区的神经内镜手术中,内镜的弯转角度14.27±4.51℃,进入深度应约为72.57±8.72 mm。在枕骨大骨水平,(横切面)轴位平面内安全手术的角度为77.73±3.15℃,而轴位中线处,安全穿透宽度为20.05±3.11 mm。从轴位中线M到舌下神经管内口,颈动脉管外口(CC)和颈静脉内缘(JF)的距离分别为9.78±0.72 mm、24.50±1.26 mm和24.33±1.68mm。结论本数据有助于理解颅颈交界区周围的解剖学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7.
由于教学资源紧缺和社会伦理的限制,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无法满足新医科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教具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3D打印技术具有个性化、可复制的优势,能够复制人体的精细结构,满足教学的需要。3D打印技术建模和数据储存能够将现有的人体资源数字化,方便学生线上学习,有效打破高校之间的标本资源壁垒,促进教育公平。本文通过分析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总结3D打印技术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3D打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右肾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为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肾周筋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T肾周筋膜的呈现,对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筋膜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手术的筋膜入路及分离途径并应用于指导经腹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记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来自阳江市中医医院和人民医院的45例患者的术中肾周筋膜观察结果及手术时间、出血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间隙周围存在一个潜在连续的由疏松纤维条索填充的无血管层面,这个无血管层面存在于相邻的两层肾周筋膜之间,45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的手术路径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2例患者可以很好或较好的保持筋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完成分离,2例脓肾患者及1例无功能肾患者由于粘连明显未能保持分离面筋膜完整性,平均手术时间73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引流管时间2.7 d,术中无肠管及下腔静脉损伤病例,术后无肠漏及严重的继发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及肾周间隙周围存在的连续的潜在无血管层面为经腹途径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有效的解剖依据,经腹腹腔镜下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让手术更加安全及出血更少。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可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脱位3种类型,其可导致C1/2水平脊髓压迫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不同,其直接固定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骨面上,是一种新型融合器,此融合器可配合广泛使用的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置入简便,增加植骨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骨面的接触应力,促进骨性融合。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 mm和(22.23±1.25)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 )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 mm和(4.98±1.26)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ORCID: 0000-0002-2101-1900(邹小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