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10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5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聊城市中医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口服。观察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血管皮内皮功能、血清蛋白酶分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SBP、DBP及血脂TG、TC、LDL-C等指标更低(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厚度、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5),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AngⅡ、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CatK、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74%(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联合西药更利于控制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皮薄馅多的小笼包是不少人喜欢的美食,但如果动脉里长了像"小笼包"一样的斑块,就十分危险。动脉硬化是动脉血管壁变得厚而脆,像被吹满气的气球一样受压膨胀的状态。动脉里的"小笼包"是指动脉硬化后,血管壁在膨胀状态下受伤,产生的一种皮薄脂多的块状物,学名叫"粥样斑块"。包覆着皮的粥样斑块中,积存了胆固醇,形成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斑块形成的253名患者,按照有无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有病组和无病组两组,对其一般资料及各部位血管壁剪切应力(WSS)值分别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有病组的年龄、血糖、收缩压、脉压差、脉压差指数、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及降三高(血糖、血脂、血压)药物的服药率均高于无病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TC)较无病组降低。脉压差(OR=1.07,95%CI为1.00~1.13,P<0.05)和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前LCCABIF)WSSa值(OR=3.85,95%CI为1.02~14.50,P<0.05)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得出脉压差为49.5mmHg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诊断临界点;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WSSa=1.985pa为诊断是否发病的最佳临界点。 结论 脉压差和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WSSa值可以作为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时当脉压差值>49.5mmHg和/或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前壁斑块处WSSa值>1.985pa时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19岁。因"左大腿疼痛4个月"于2012年4月21日入我院就诊。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远端疼痛,休息后可稍缓解,不伴红肿、发热不适。后逐渐出现左小腿麻木,无多发性骨软骨瘤病史及家族史,无外伤史。入院后查体:左腘窝上方有一明显软组织包块,边界欠清,约鹅蛋大小,质韧,活动度差,局部皮温较高,听诊有清晰粗糙杂音。术前X线片示:左股骨下段内后侧可见一骨性突起,背关节面生长,左腘窝上骨性突起的后方见一卵圆形软组织块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2):83-83
《上海医学影像》创刊至今已历14年。在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的主管与支持下,在作者、读者、本刊全体编委与编辑部人员共同努力下,杂志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高。本刊刊出的论文以医学影像的临床应用为主,亦报道一些专业范围中的新技术。本期期刊则集中刊登了3篇有关应  相似文献   
8.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输液外渗在临床十分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如果留置针使用不当,可引起血管非穿刺性损伤,破坏管壁内皮完整性,严重时发生静脉炎,导致输液在血管壁薄弱处向深部组织外渗,造成不良后果。尽管有报道认为。静脉炎的发生只与留置针技术与管理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严重水肿,PNS的诊断主要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上常用测定PNS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来估计其体液免疫功能状况,行肾活检术来了解肾组织是否存在免疫复合物,但免疫球蛋白、补体与肾脏疾病临床病理关系如何,目前没有一致的结论,我们开展这项回顾性研究,拟探讨其之间关系,为该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史: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10年,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