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037篇
  免费   9538篇
  国内免费   7232篇
耳鼻咽喉   936篇
儿科学   1204篇
妇产科学   1229篇
基础医学   8340篇
口腔科学   1207篇
临床医学   23736篇
内科学   23093篇
皮肤病学   898篇
神经病学   5137篇
特种医学   105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4篇
外科学   14197篇
综合类   47169篇
预防医学   7003篇
眼科学   5311篇
药学   17482篇
  145篇
中国医学   9458篇
肿瘤学   557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277篇
  2022年   2411篇
  2021年   2565篇
  2020年   3787篇
  2019年   3591篇
  2018年   1639篇
  2017年   3108篇
  2016年   3516篇
  2015年   4319篇
  2014年   7183篇
  2013年   7307篇
  2012年   10418篇
  2011年   11600篇
  2010年   10945篇
  2009年   11668篇
  2008年   12596篇
  2007年   11631篇
  2006年   11295篇
  2005年   11318篇
  2004年   8944篇
  2003年   7646篇
  2002年   6261篇
  2001年   5352篇
  2000年   3863篇
  1999年   3196篇
  1998年   2620篇
  1997年   2261篇
  1996年   2078篇
  1995年   1769篇
  1994年   1474篇
  1993年   1054篇
  1992年   774篇
  1991年   662篇
  1990年   506篇
  1989年   555篇
  1988年   152篇
  1987年   148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37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患者。采用埃克替尼(125 mg/次,3 次/d)联合贝伐单抗(7.5 mg/kg,1次/3周);或埃克替尼(125 mg/次,3 次/d)联合安罗替尼(10~12 mg 1次/d,第1~14天),均21 d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后终止。中位随访时间14.5(9.2~30.8)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中,62.2%(23/37)达到部分缓解,37.8% (14/37) 达到疾病稳定。客观有效率为62.2%(23/37),疾病控制率为100%(37/37)。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17.9个月(95% CI:10.292~25.508)个月。1年生存率为83.8%,18个月生存率为8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和脑转移对患者的PFS有明显影响(P<0.0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43.2%, 16/37)和腹泻(21.6%, 8/37)。结论 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经导管血管塞封堵外科高危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VL)单中心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8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经导管介入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10例,并完成中期随访。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记录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相关心血管事件。结果 住院期间发生与PVL封堵相关主要并发症为1例术后溶血加重,1例穿刺部位血肿。患者平均随访1 a,临床心功能得到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2.8降低至1.5 (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手术后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血管塞封堵器封堵人工瓣膜置换术后PVL在外科高危患者中可替代手术,使患者获益。该方法安全有效,应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沉默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基因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BMEC)经促炎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诱导产生炎症因子的影响,及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是否在BMEC经促炎剂作用形成的脑小血管病细胞模型中发挥作用。方法 体外提取雄性Wistar大鼠BMEC并鉴定内皮细胞的形态和纯度。将正常培养的BME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LPS+ATP组,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炎症因子胱天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对BMEC内的特定基因NLRP3进行沉默,将siRNA NLRP3和siRNA质粒阴性对照分别转染BMEC后,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不同眼内压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血流的变化情况,为白内障个性化手术参数设计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01/04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1例77眼,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7眼)和B组(40眼),术中分别予以75、90cm灌注瓶瓶高,相当于55.5、66.6mmHg术中平均眼内压。所有患者除常规眼科检查外,术前、术后1、7、30d均行黄斑区SS-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PCP)层、浅层血管网(SVP)层、中层血管网(IVP)层、深层血管网(DVP)层灌注面积和血管密度。

结果: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灌注面积和血管密度均无组间差异性(均P>0.05),但均有时间差异性(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眼压和FAZ面积均较术前下降(均P<0.0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灌注面积和血流密度均较术前增加。

结论: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血流密度和灌注面积均增加,FAZ面积下降,有助于促进术后视力的恢复,且术中选择55.5、66.6mmHg不同眼内压情况下,患者术后眼底血流改变情况无明显差异,故术中可以灵活选择眼内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手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估修复颌骨缺损时同期种植对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万方、维普、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应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腓骨瓣存活率进行荟萃分析。针对同期植入种植体数目、颌骨重建手术部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病例系列研究,涉及104例患者。纳入研究的AHRQ评分均大于7。结果显示,同期种植后,血管化腓骨瓣的存活率为94.20%,95%置信区间(91.88%, 95.89%)。平均植入3颗以上种植体的亚组,腓骨存活率为92.87%,95%置信区间(91.92%,93.71%);而平均种植体数目介于2~3颗/人的亚组,腓骨存活率为95.73%,95%置信区间(95.50%,95.99%)。仅纳入下颌骨重建患者的亚组,腓骨存活率为94.65%,95%置信区间(92.06%,96.42%);对于同时纳入上颌骨、下颌骨重建患者的亚组,腓骨存活率为92.87%,95%置信区间(91.92%,93.71%)。结论: 修复颌骨缺损时同期种植不会显著降低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存活率。植入种植体的数量可能会影响术后腓骨瓣的存活率。本系统综述纳入研究数量有限,涉及患者人数较少,以上结论仍需更多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DLBCL)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3例经病理诊断为DLBCL初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MaxStat统计量计算VEGF、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年龄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结果 203例患者中男性104例(51.2%),女性99例(48.8%),中位年龄59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7例(47.8%),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5年总生存(OS)为62%;VEGF、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最佳截断值为266.8 pg/ml,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对DLBCL预后有影响。VEGF增高的患者伴有更高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积分,MYC阳性和BCL-2阳性表达。此外,IPI低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  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