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17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眼内原发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长期存活率低,易于肝转移。MicroRNA(miRNA)是一种单链非编码微小RNA,参与调节信使RNA的转录后翻译。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链(长度大于200 nt)核糖核酸,不具有蛋白质编码的功能。有研究表明,miRNAs和lncRNAs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到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五年关于miRNAs和lncRNAs对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机制影响研究新进展,以期发现更多的可用于该病诊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葡萄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102只眼的病理切片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切片最大截面外形,将切片分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A组),扁平形、半球形、球形葡萄膜黑色素瘤(B组),分别为30、72只眼。计算肿瘤高度-基底比值。根据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标准将肿瘤分为小、中等、大肿瘤。依据改良Callender分类法将肿瘤细胞类型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其他。应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软件行图像采集和测量。A组、B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A组30只眼中,大肿瘤19只眼(63.3%),中等肿瘤11只眼(36.7%);B组72只眼中,大肿瘤49只眼(68.1%),中等肿瘤16只眼(22.2%),小肿瘤7只眼(9.7%)。A组、B组平均瘤体基底直径分别为(14.2±5.1)、(18.7±6.4)mm;平均瘤体高度分别为(10.0±2.1)、(7.6±3.9)mm;肿瘤高度-基底比值分别为0.77±0.29、0.44±0.28。A组30只眼中,梭形细胞型24只眼(80.0%),上皮样细胞型1只眼(3.3%),混合细胞型5只眼(16.7%);视网膜薄变22只眼(73.3%)。B组72只眼中,梭形细胞型52只眼(72.2%),上皮样细胞型5只眼(6.9%),混合细胞型11只眼(15.3%),其他4只眼(5.6%);视网膜薄变21只眼(29.2%)。两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0)。结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高度增加快,视网膜薄变率高。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准确的诊断对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细针穿刺(FNA)活检越来越多地用于眼内肿瘤的评估。现简要介绍FNA技术, 阐明FNA诊断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讨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形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切片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形状、大小、高度-基底比值、视网膜薄变和浸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包括102例患者(102眼),平均年龄45.6±12.4岁。其中葡萄膜黑色素瘤76眼(75%)为梭形细胞型,6眼(6%)为上皮样细胞型,16眼(16%)为混合细胞型,其它4眼(4%)。按肿瘤部位分:睫状体黑色素瘤3眼(2.9%),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28眼(27.5%),脉络膜黑色素瘤71眼(69.6%)。视网膜组织的分析中,43眼(43%)发现视网膜变薄,86眼(84%)发现视网膜浸润。肿瘤的高度在1.2~15.6(平均8.3±3.6) mm,肿瘤基底直径为4.8~31.2(平均17.3±6.5) mm。肿瘤峰高度-基底R值为0.53±0.32。视网膜薄变组(n=43)的平均R值显着高于无视网膜薄变组(n=59)(0.69±0.31与0.42±0.27;P<0.01)。视网膜肿瘤浸润组(n=86)的平均R值比无视网膜浸润组(n=16)略高(0.56±0.33比0.41±0.25;P=0.09),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R值的肿瘤与其邻近视网膜薄变有关,与视网膜内肿瘤细胞浸润相关性不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切面形状和邻近视网膜组织的受累情况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iR26a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M23及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行RT-PCR实验,检测3种细胞系中miR-26a的相对表达差异;将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分成miR-26a模拟物组和NC组,分别转染miR-26a mimics和对照序列scramble,用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下游蛋白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的表达水平.结果 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中miR-26a相对表达量为0.250±0.029,细胞系M23中为0.350±0.017,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中miR-26a相对表达量为1.0,在细胞系SP6.5及M23中miR-26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中miR-26a的相对表达量(均为P<0.001).miR-26a模拟物组在培养72 h、96 h、120 h OD450值(0.69 ±0.09、1.23 ±0.15、2.12±0.23)均显著低于NC组(1.39±0.11、2.35 ±0.25、3.53±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iR-26a模拟物组细胞凋亡率(15.60±2.30)%高于NC组(5.00±0.70)%(P<0.01);miR-26a模拟物组划痕愈合率(23.7±2.1)%低于NC组(68.9 ±5.1)%(P<0.01);侵袭细胞数(45.1±3.9)个低于NC组(115.3±8.9)个(P<0.O1).miR-26a模拟物组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0.39±0.09)低于NC组(1.0;P<0.01).结论 miR-26a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低表达,过表达miR-26a显著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抑制迁移和侵袭,其可能是通过下调EZH2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icroRNA-127(miR-127)在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iR-127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M23和SP6.5与正常葡萄膜黑色素细胞UM95中的表达水平。细胞实验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miR-127和阴性对照(NC)转染入M23和SP6.5中,并应用细胞增殖实验法(MTS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miR-127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另外,通过RT-qPCR检测用表观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和(或)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后的M23和SP6.5细胞内miR-127的表达水平。MiR-127的表达量及细胞实验各参数在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iR-127在M23和SP6.5中的表达水平低于UM95(t=72.2、591.5,P<0.001)。MTS结果显示,在M23和SP6.5细胞中,转染miR-127组相对细胞数目较NC组的100%分别减少至(62.3±4.2)%和(65.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21.6,P<0.001)。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显示,转染miR-127组处于G0/G1期的M23和SP6.5细胞数量比例明显高于NC组(t=-6.7,P=0.003;t=-9.9,P<0.001),同时处于S期的M23和SP6.5细胞数量比例明显低于NC组(t=8.6,P=0.001;t=12.7,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127可明显降低M23和SP6.5细胞内磷酸化Rb 蛋白的表达水平(t=22.2、15.6,P<0.001)。此外,miR-127在M23和SP6.5细胞中的表达可被5-Aza-dC和TSA诱导上调(P<0.05)。结论:miR-127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而抑制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可被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表观遗传机制调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4岁。因双眼视物不清3 d、耳鸣4 d、牙龈渗血10余天及间断头疼1个月于2018年5月4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和传染病史。既往无眼底病及眼外伤史,无皮质类固醇激素服用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6、0.4,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8、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4、15.0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视盘轻度充血,边界基本清楚;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皱褶,可见梭形出血,出血中心可见“白芯”,即Roth斑;黄斑中心凹色素紊乱(图1A,1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原位瘤与转移瘤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作用;探索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蛋白1(BAP1)缺失的葡萄膜黑色素瘤(UM)差异表达基因以及预测BAP1靶标,探讨BAP1缺失对UM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生信分析筛选UM转移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对公共数据库GEO中的数据集GSE27-831,GSE48863以及GSE39171中芯片数据以2为底数进行对数转换以及标准化(P<0.05,|logFC|>1)等预处理。为了进一步捕捉术语之间的关系,选择丰富的术语的子集,并将其作为网络图绘制,其中相似性>0.3的项由边缘连接。我们从20个簇中的每个簇中选择具有最佳P值的项,约束每个集群不超过15个术语,总共不超过250个术语。该网络用CytoSCAPE可视化插件,其中每个节点表示1个丰富的术语,并用其簇的名称着色。对于每个给定的基因列表,利用以下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富集分析:BioGrid、InWeb_IM、OmniPath。所得到的网络至少包含与另一个列表成员形成交互的蛋白质子集。如果网络中包含3~500个蛋白质,则进一步应用分子复合检测(MCODE)算法来识别紧密连接的网络组件。路径和过程富集分析被独立地应用于每个MCODE组件,并且保留3个最佳评分(按P值,P<0.05,FDR<0.001生物途径视为有价值)术语作为对应组件的功能描述。结果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转移性和非转移性UM组织样本和BAP1沉默和正常表达UM细胞样本基于微阵列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基因本体富集(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补体凝血级联途径。结论 BAP1在转移性UM的异常低表达,UM中BAP1突变可能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39-142+封三
目的 探究组织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基因-1(AEG-1)表达情况对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M)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8月我院眼科诊治的62例(62眼)于病理室存放的UM石蜡组织标本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期20例(20眼)因外部原因受伤采取眼球摘除术但少量UM或绝大部分葡萄膜组织正常的石蜡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AEG-1基因表达情况以及AEG-1表达情况与UM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UM组织中AEG-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9±0.05),正常葡萄膜膜组织中AEG-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2例(62眼)AEG-1阳性表达为37眼(59.68%),阴性表达为25眼(40.32%);对照组20例(20眼)AEG-1均呈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高度8 mm、累及睫状体、侵犯巩膜导管、眼外生长、视盘受累以及继发视网膜脱落与AEG-1高表达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UM高度8 mm、累及睫状体、侵犯巩膜导管、眼外生长、继发视网膜脱落及视盘受累病理特征均与AEG-1的高表达具有密切联系,显著影响UM转移风险和预后,为UM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小鼠模型的发生规律及特征。方法6-8周B10.RⅢ小鼠,用人源性IRBP肽161-180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注射于小鼠建立模型。观察小鼠眼部表现,小鼠眼球病理切片,光镜观察记录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炎症情况。结果 EAU小鼠视网膜炎症出现在第14-21天,表现为结膜充血,前房混浊,虹膜后粘连,眼底视网膜水肿充血。病理切片见玻璃体腔炎症细胞,视网膜水肿,各层结构紊乱,炎症浸润,血管周围炎,网膜内肉芽肿等。结论用IRBP161-180肽成功诱导B10.RⅢ鼠建立EAU模型,为人类葡萄膜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