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8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168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328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47篇
  3篇
中国医学   125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张涛  苏晓兰  毛心勇  刘倩  吴宝麒  魏玮 《北京中医药》2020,(3):205-210,F0003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6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评价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胃肠安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15、0.03、0.06 g/(kg·d)胃肠安丸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美沙拉嗪组给予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均连续干预10 d。对比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reg、Th17、CD4^+、CD8^+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CRP水平。结果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质量均逐日增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逐日缓解,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剂量组能更快地缓解上述症状,2组DAI评分逐日下降(P<0.05)。药物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较长(P<0.05),结肠组织充血、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CD4^+、CD8^+、Treg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10水平较高(P<0.05),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较低(P<0.05)。结论胃肠安丸对DSS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Treg/Th17免疫平衡以及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兰州百合鳞茎中分离和纯化得到的多糖BHP-1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仪器分析和化学反应等手段研究其初步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结构。方法:采用热重分析(TG)及扫描电镜(SEC)技术分别分析多糖BHP-1的热稳定性和形貌结构特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部分酸水解、高碘酸钠氧化-Smith降解以及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等方法对多糖BHP-1的化学结构进一步的进行解析。结果:BHP-1是以1,4连接的α-D-吡喃葡萄糖和1,4连接的β-D-吡喃甘露糖为基本骨架的甘露葡聚糖,在葡萄糖和甘露糖的2位和/或3位形成主要的分支,主链或支链的末端残基主要为T-α-D-吡喃葡萄糖,同时在其结构片段中含有少量的O-乙酰基。热重分析显示BHP-1在220℃开始发生降解,520℃基本结束,说明BHP-1热稳定性良好。形貌分析显示BHP-1表面光滑有大量凹陷,凹陷处多为片层结构错落紧密堆积而成,并交织下陷呈不规则的孔洞。结论:多糖BHP-1是一种热稳定性良好,表面光滑有大量的凹陷和孔洞,并含少量O-乙酰基的甘露葡聚糖,其化学结构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骆驼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慢性肠炎的作用,将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双蒸水(double distilled water,DDW)灌胃,实验组使用骆驼奶灌胃,1.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构建慢性肠炎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数量和比例,ELISA测定细胞因子水平。在DSS诱导的小鼠慢性肠炎模型中,骆驼奶实验组小鼠比DDW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减轻程度得到明显改善,疾病活动指数下降,CD4~+T细胞绝对数下降,CD4~+IL-17A~+T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17水平降低。提示骆驼奶可调节小鼠肠道内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慢性肠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针对念珠菌血症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了诸多进展,新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也被提出,针对念珠菌血症,血培养尽管为金标准,但是由于敏感性较低,不作为首选检查方式,1-3-β-D葡聚糖、甘露糖Ig G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且要在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做出诊断。在抗真菌药物方面,新一代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以其高效的抗菌活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被推荐为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等三唑类药物则作为后续持续治疗的选择,而对耐药的患者,则建议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药物。在预后方面影响念珠菌血症预后的因素较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既往慢性疾病、有创操作、导管置入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如何权衡以及及时消除不良因素也是临床研究重点,何时拔除导管,如何有效地支持治疗及选择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等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观察脂磷壁酸抗血清以及溶菌酶等因素对葡糖基转移酶与口腔链球菌菌体结合的影响,结果提示菌体表面的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  相似文献   
6.
7.
对变形链球菌Ⅰ型JBP(c型)和Ⅲ型6715(g型)利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甜菊糖合成葡聚糖的能力进行研究,并以红外光谱和薄层层析鉴定葡聚糖样品。结果显示两种变形链球菌只能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且合成葡聚糖总体能力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葡聚糖结合蛋白(CbP)A抗体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核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影响两种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HA)的黏附率。结果: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可明显抑制两种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的黏附率,并且随着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可抑制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的黏附,在免疫防龋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菌丝相白念珠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以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标准株与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pot assay检测白念珠菌落形成;XTT法检测白念珠菌丝代谢;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丝活力;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丝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白念珠菌丝细胞壁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白念珠菌细胞壁β-葡聚糖暴露程度;qRT-PCR法检测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ECE1及β-葡聚糖合酶调控基因FKS1和FKS2的表达。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临床株及标准株的MIC为64~128μg·mL-1;512μg·mL-1盐酸小檗碱干预下能抑制白念珠菌落生长,64~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菌丝代谢,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白念珠菌丝活力,256~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抑制形态转化,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明显损伤细胞壁结构,128~512μg·mL-1盐酸小檗能促进细胞壁β-葡聚糖暴露,512μg·mL-1盐酸小檗碱能下调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ECE12.72倍及β-葡聚糖合成酶调控基因FKS1与FKS2分别3.49,3.26倍。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可能通过下调白念珠菌丝特异性基因及β-葡聚糖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破坏白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并促使β-葡聚糖暴露,进而影响整个细胞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 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 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 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  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 FD)为荧光探针, 采用Franz扩散池和大鼠离体皮肤考察神经酰胺对脂质体经皮递送效果的影响, 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内荧光分布。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有灵芝发酵液的神经酰胺脂质体(GLFL-CS), 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应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经皮渗透机制。  结果  体外经皮递送实验表明, 神经酰胺和大豆磷脂比例为1 ∶ 6的FD-GLFL-CS[C/S(1 ∶ 6)]12 h皮内滞留量最高, 分别为FD-GLFL及FD-GLFL-CL的2.87倍和1.78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CS能够促进更多的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所制备的GLFL-CS呈类球形, 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为(259.3±16.7)nm, GLFL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包封率为(43.03±0.90)%。ATR-FTIR结果表明, CS可以改变皮肤水合能力以及角质层脂质和角蛋白的主要特征峰位移及峰面积。  结论  CS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 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 降低屏障作用, 从而显著提高水溶性大分子极性物质的经皮递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