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5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156篇
基础医学   398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974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1310篇
预防医学   390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457篇
  3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能否由视网膜匀浆上清液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及移植到视网膜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后存活、迁移、整合及分化的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足月剖宫产胎儿的正常脐带组织,经2.5 g·L-1胰蛋白酶和1 g·L-1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hUCMSCs。将CM-Dil标记的hUCMSCs注入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观察眼内整合分化情况,对正常对照组、光损伤组、PBS治疗组和hUCMSCs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层数和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UCMSCs培养48 h后贴壁生长,呈长梭形,14 d后可见细胞融合成片。光损伤后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结构紊乱、细胞层数减少,厚度变薄,与正常对照组[(40.73±1.32)μm]相比,hUCMSCs治疗组[(31.28±1.79)μm]与PBS治疗组[(17.21±1.02)μm]及光损伤组[(12.68±1.42)μm]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变薄(均为P<0.05)。与光损伤组相比,PBS治疗组和hUCMSCs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层数显著增加。结论 HUCMSCs移植到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后能存活、迁移及整合到受损伤视网膜,hUCMSCs玻璃体内移植可抑制光损伤大鼠光感受器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脐带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新生儿宫内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分娩的新生儿5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感染高危因素及感染结局分为三组,对照组:无宫内高危感染因素且无感染173例;试验组A:有宫内高危感染因素但无感染203例;试验组B:有宫内高危感染因素且有感染210例。检查产妇在孕产期内的医疗记录,出生时脐动脉穿刺获得脐带血样本,检测样本的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三组新生儿性别、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B的新生儿体质量为(3 444.56±493.34)g低于试验组A(3 590.67±508.05)g和对照组(3 627.46±489.61)g(P<0.05);试验组B新生儿PCT和CRP分别为1.22(0.68,62.32)ng/ml、0.64(0.43,56.00)mg/L高于试验组A 0.71(0.52,12.13)ng/ml、0.33(0.22,2.32)mg/L和对照组(P<0.05);PCT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预测的最佳临界值为2ng/ml,当PCT>2ng/ml时,新生儿患宫内感染阳性预测值为34.36%,当PCT<2ng/ml时,不出现患新生儿宫内感染阴性预测值为91.35%。结论脐带血清PCT可作为宫内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性指标,且在PCT值为2ng/ml时具有最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更正     
本刊2020年第1期第78页,《挤压脐带与延迟断脐对早产儿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一文的第二作者“魏媛”应改为“魏瑗”。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联合抗病毒等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1例70岁的女性COVID-19重症患者静脉输注三次异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抑制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降低了主要炎症因子IL-6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水平,输注期间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持续下降,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的绝对值持续回升,CT影像结果显示肺部的炎症反应逐渐消退;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异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抗病毒等方法对COVID-19重症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进行更多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6.
2019年11月JAMA杂志发表了有关"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和脐带挤压(cord milking)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系列文章,并由期刊编辑部发表"主编寄语(Editorial)"进行了介绍,现将相关内容摘译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叶青  杜卫星  陶洪  曹小燕  付坤  熊焰 《现代免疫学》2020,40(4):306-310,315
为探讨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对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住院诊治的SLE患者12例,该院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例则作为对照。从1例脐带供者中分离获得UCMSC,抽取两组受试者静脉血并分离淋巴细胞亚群后分组:A组为淋巴细胞,B组为淋巴细胞+UCMSC (UCMSC∶淋巴细胞数量为1∶20),C组为淋巴细胞+UCMSC(UCMSC∶淋巴细胞数量为1∶5)。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FACS检测细胞凋亡率与Treg百分比,ELISA检测淋巴细胞IL-6、TNF-α、M-CSF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细胞共培养48 h后,B组与C组的T细胞增殖抑制率、IL-6、TNF-α、M-CS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B组也显著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的T细胞凋亡率低于A组(P0.05),C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与C组的Treg百分比降低(P0.05),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由此,UCMSC能在体外激活SLE患者T细胞亚群功能,具体表现为促进IL-6、TNF-α、M-CSF表达,抑制T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其向Treg分化。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我国为降低早产发病率,改善早产儿结局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早产的数量仍不容小觑。加之早产和分娩启动的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区域内早产诊疗水平和早产儿救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早产诊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围产医学工作者而言,进一步降低早产率,改善早产儿远、近期结局,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脐带延迟结扎对足月新生儿近期以及远期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温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自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正常足月生产的孕妇600例,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在足月儿出生时立即断脐;B组在足月儿出生3min后断脐;C组在足月儿出生至脐带搏动消失后断脐。对比3组新生儿的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黄疸指数(出生48h后黄疸以及72h后黄疸)以及6月后的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之间的差异。结果:3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48h、72h黄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生后1d和6月后B组和C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脐带延迟结扎能提升足月新生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能起到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研究通过超声检测分析妊娠早期绒毛膜下出血程度对与妊娠中期胎盘形态脐带附着部位的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对脐带附着异常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以2017年25月-2018年117月经超声诊断妊娠早期绒毛膜下出血的797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血肿和出血面积与孕囊面积的比值分为三四组:正常组、少量出血组、中等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同时收集早孕超声检查正常、无任何并发症的妊娠孕妇102例为对照组,超声随访记录胎儿结构筛查期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脐带附着部位,孕期严密随访至分娩,并于分娩或剖宫产后检查胎盘,观察是否存在胎盘、脐带异常妊娠中期胎盘厚度、胎盘附着面积大小、胎盘实质有无血池及有无脐带附着部位异常等观察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或Fisher’s 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7979例妊娠早期绒毛膜下出血,结构筛查期妊娠中期胎盘增厚、胎盘附着面积局限,胎盘实质内血池,以及脐带异常附着的发生率分别为64.56% 、46.84% 、53.16%、13.92%,其结果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附着胎盘形态异常的发生率随妊娠早期绒毛膜下出血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少量出血自行吸收快,对胎盘形态的影响脐带附着位置影响较小,胎盘增厚、胎盘附着面积局限,胎盘实质内血池,脐带异常附着发生率依次为30.30%、9.09%、27.27%、为3.03%,中等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5.45%、72.73%、68.18%、13.64%,大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33%、75.00%、75.00%、2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早期发生不同程度的绒毛膜下出血与,妊娠过程中脐带异常附着具有相关性,了解绒毛膜下出血对脐带附着位置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脐带附着异常的发病机制,胎盘形态更容易发生改变,超声监测妊娠早期血肿大小能间接反映胎盘功能,从而指导妊娠,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