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7篇
  免费   1169篇
  国内免费   2074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22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64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966篇
内科学   652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2346篇
特种医学   14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5140篇
综合类   7222篇
预防医学   68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943篇
  13篇
中国医学   1631篇
肿瘤学   23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433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617篇
  2014年   1067篇
  2013年   1046篇
  2012年   1570篇
  2011年   1810篇
  2010年   1717篇
  2009年   1684篇
  2008年   1684篇
  2007年   1644篇
  2006年   1675篇
  2005年   1739篇
  2004年   1485篇
  2003年   1361篇
  2002年   1100篇
  2001年   816篇
  2000年   762篇
  1999年   629篇
  1998年   533篇
  1997年   517篇
  1996年   451篇
  1995年   418篇
  1994年   346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90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情况(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simple McGill scores, McGill)评分、爆发痛情况(发生率、NRS评分、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触诱发痛情况(发生率、分级)、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7d、3个月、6个月的睡眠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疼痛障碍指数(pain disorder index, PDI)、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 KP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scale, PHQ-9)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 GAD-7)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NRS评分、总体疼痛MCGILL评分、静息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d、7d、14d、3个月、6个月的的爆发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时的爆发痛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都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7d、14d、3个月、6个月时的触诱发痛的分级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的P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3个月、6个月的PHQ-9评分和GAD-7评分都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相比,治疗后各镇痛药使用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术中及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及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能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遗传性出生缺陷,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新生儿筛查是目前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SMA和PID中最为严重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和最常见的B细胞缺乏症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纳入新生儿筛查范围。浙江省在国内首次开展对SCID、XLA和SMA三种遗传性疾病的新生儿早期联合筛查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筛查效率,使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关口前移,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芒针深刺秩边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8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针组(正常组9只,其余两组各36只),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芒针组采用芒针深刺秩边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 d、3 d、5 d、7 d取受损段脊髓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术后5 d和7 d,芒针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和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损的脊髓组织松散,灰质中有许多空洞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芒针治疗后,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NF-kB、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且在3 d、5 d、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部位的空洞及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大量聚集引起级联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芒针的抗炎机制可能包括抑制HMGB1的表达,降低NF-kB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促炎因子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康复护理在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TSCI并发N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3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示范、心理干预、饮食护理、随访监督等系统性康复护理。连续干预6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膀胱功能评价、尿路感染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率。 结果 2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发生感染的例数要低于对照组。干预组达到膀胱平衡状态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工作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2组QOL比较,缺陷与强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焦虑与情感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系统性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NB患者达到膀胱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有效提高了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42-145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膀胱康复对脊髓损伤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治疗组针刺时间为15:00~17:00的任一时刻,按子午流注法选取每日开穴,并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连接电针进行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间为8:00~12:00的任一时刻,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常规留针。针刺时间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30 d后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进行比较评定,并参照《实用理疗手册》中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80.64%(P0.05)。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的基础上给予特定时段电针法比普通针刺法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使患者尽早实现自主排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儿童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例儿童脊髓室管膜瘤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59个月,7例发生术后复发、播散,1例患儿死于疾病进展。放疗剂量为36.0~55.8 Gy,5次/周,1.7~1.8 Gy/次,平均剂量45.0 Gy。所有患儿放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5、8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42.4%、28.3%、28.3%。3、5、8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87.5%、87.5%。  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儿童脊髓室管膜瘤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肿瘤残存或间变性室管瘤患儿,术后放射治疗能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仿真模拟教学在脊髓损伤患者/家属实施自主导尿操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72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仿真模拟教学,由护士对患者/家属进行导尿操作培训,患者/家属操作熟练后方可行导尿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清洁间歇导尿操作掌握情况、培训满意度、导尿成功情况、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满意度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于仿真模拟教学满意度高,培训后导尿操作成功率高,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歇导尿操作培训中对患者/家属应用仿真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其导尿操作熟练度,提高导尿成功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胸椎管狭窄症尚无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即利用手术减压达到恢复脊髓功能,但手术并发症多。本文通过对运用热敏灸治疗本病的验案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