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25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35篇
内科学   264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625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12篇
  1篇
中国医学   224篇
肿瘤学   5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对免疫性/非免疫性接触/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抗二硝基苯基(DNP)-IgE单克隆抗体进行致敏,双耳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进行激发造成小鼠免疫性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腹腔注射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进行致敏及激发诱导致大鼠免疫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二甲基亚砜涂抹豚鼠耳郭两面致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结果:免疫性接触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试验中,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均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抓挠次数,抑制大、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均P<0.05);氯雷他定能明显缓解炎症介质的释放,消风止痒颗粒则能显著抑制背部风团的发生,减轻耳肿胀(均P<0.05)。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实验中,消风止痒颗粒可显著减轻豚鼠耳肿胀度及耳厚度(均P<0.05),缓解变态反应肿胀症状。结论:氯雷他定对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瘙痒症状。消风止痒颗粒则对接触性荨麻疹作用明显,有缓解皮肤红肿,抑制风团之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轴在结直肠癌肥大细胞浸润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BALB/c裸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直肠癌模型组、NC shRNA组、HMGB1 shRNA组、PDTC组(NF-κB抑制剂),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结直肠癌模型。甲苯胺蓝(TB)染色观察结直肠癌组织肥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肥大细胞活性标志物类胰蛋白酶(Tryptase)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HMGB1、RAGE及其下游NF-κB p65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无肿瘤生长,模型组和NC shRNA组裸鼠肿瘤体积增长基本同步,HMGB1 shRNA组与PDTC组裸鼠肿瘤体积较模型组增长缓慢。模型组和NC shRNA组肥大细胞数、Tryptase水平及HMGB1、RAGE、NF-κB p65蛋白表达、TNF-α和IL-1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紫色脱颗粒肥大细胞和Tryptase阳性染色颗粒;HMGB1 shRNA组与PDTC组相较于模型组肥大细胞数、Tryptase水平及HMGB1、RAGE、NF-κB p65蛋白表达、TNF-α和IL-1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显微镜下可见少量紫色脱颗粒肥大细胞和Tryptase阳性染色颗粒。结论:HMGB1与RAGE结合可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肥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3.
戈伊芹  李莉 《现代免疫学》2022,(3):231-235+242
肥大细胞是重要的区域免疫细胞,参与免疫调节、抗感染和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止凝血等病理生理过程,也与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础研究受限于肥大细胞仅存在于局部组织,胞内颗粒易溶于水以及标记困难等问题,寻找合适的模式生物成为肥大细胞体内研究的亟需。基于斑马鱼系统固有的发育模式和便于成像的优势,其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该文主要介绍斑马鱼肥大细胞的特征及其作为重要的动物模型工具在肥大细胞生物学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3)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以皮肤及各内脏器官慢性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SSc发病中,固有免疫应答在激活免疫系统和纤维化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固有免疫系统一方面通过抗原提呈作用,建立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和调节关键的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纤维化过程。本文针对固有免疫系统中关键的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成分,以及近年来重点关注的Toll样受体及其配体和IL-4、IL-6、TGF-β等细胞因子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固有免疫应答在SSc发病中的作用,以助于本病的临床评估及靶向分子治疗。  相似文献   
6.
黄娇  罗杰伟  韩丽  杨莉  魏莹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1):2181-2186
目的 研究甘草酸铵对特应性皮炎(AD)小鼠IL-33/ST2通路及肥大细胞的活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72只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甘草酸铵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和泼尼松龙(阳性药,60 mg/kg)组。除对照组外,以丙酮-DNCB为致敏源构建AD小鼠模型,建模后各组ip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ip生理盐水。记录小鼠夜间搔抓次数;甲苯胺蓝患处皮肤组织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活化情况;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33和ST2血清学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on blotting法检测皮肤组织中的IL-33和ST2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显著增多(P<0.05),肥大细胞密度显著升高(P<0.05),IL-33和ST2的血清学水平、皮肤组织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龙组和甘草酸铵低、中、高剂量组的搔抓次数和肥大细胞密度分别显著减少和降低(P<0.05),IL-33、ST2的血清学水平、皮肤组织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甘草酸铵能够明显抑制AD模型小鼠IL-33和ST2的血清学水平、皮肤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降低了肥大细胞的活化程度,从而减轻AD的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模拟临床肾纤维化的病理过程,观察肥大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相关因子类胰蛋白酶、蛋白酶活化受体-2、表皮生长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方法将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于术后3、7、11、14 d各取6只,留取左肾,检测胶原纤维的程度[采用(Masson)染色]及肥大细胞相关因子类胰蛋白酶、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介导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 UUO模型组各时间点tryptase、PAR-2、EG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雷帕霉素治疗组各时间点tryptase、PAR-2、EGF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但比假手术组的表达水平高(P<0.05)。结论肥大细胞可能通过tryptase-PAR-2-EGF途径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而雷帕霉素治疗组可能有防治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脱颗粒为过敏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其中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FKs)参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起始信号。SFKs中的Lyn、Fyn、Syk等在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调节SFKs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并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SFKs抑制剂可以作为过敏性疾病的潜在药物。针对于SFKs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将是抗过敏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芝麻素对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IgE介导体外实验观察芝麻素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组织胺的释放及对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芝麻素大、中剂量可明显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且可有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PI3K/Akt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芝麻素抗过敏作用可能部分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0周龄C57BL/6J 野生型小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高脂及普通膳食喂养8周后,在小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每日对创面愈合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创面愈合率及上皮化水平。于术后第14天处死所有小鼠并切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比较两组创面新生表皮厚度、创面床内胶原沉积率、新生血管数目、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水平。喂养前、喂养8周后及手术后第14天检测体重。术后第14天禁食12 h 后检测外周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脂膳食组在高脂喂养8周后及手术后第14天平均体重[分别为(27.3±0.7)g 和(28.8±0.7)g]显著高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21.2±0.6)g 和(23.1±1.1)g],两组比较,t 值分别为21.98和25.22,均 P <0.001。术后第14天,高脂膳食组 TG 及 TC 水平[分别为(1.35±0.32)mmol/L 和(4.21±0.41)mmol/L]远高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0.99±0.28)mmol/L 和(2.71±0.31)mmol/L,两组比较,t 值分别为2.24和6.49,均 P <0.05];高脂膳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慢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13.5±0.5)d 和(12.6±1.1)d,t =1.99,P <0.05],创面新生表皮薄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47.8±13.8)μm 和(95.7±13.7)μm,t =5.68,P <0.001],CD31阳性血管数低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8±1)个和(13±3)个, t =4.1,P <0.001],ki-67阳性细胞数目低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21±4)个和(49±10)个,t =3.33,P <0.001],但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膳食组(均 P <0.05),各组创面床内胶原沉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小鼠创面的愈合,延缓皮肤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