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84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67篇
综合类   589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2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10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直肠肛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准确诊断和一期治愈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改良Soave术治疗5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狭窄患儿的疗效。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个月至6岁,病程1个月至6年,均足月出生,5例大肠气钡双重造影提示均合并继发性巨结肠,临床表现可排细条状大便。结果5例患儿术后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排便通畅,术后1个月无小肠结肠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肌鞘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膜炎;随访12~37个月,远期无便秘,无梗阻综合征、吻合口狭窄,无二次入院。其中1例远期出现Ⅰ°直肠脱垂,随访该患儿停止扩肛3个月后直肠黏膜脱垂频率较扩肛期间逐渐减少,截至术后15个月时已无直肠黏膜脱垂,排便正常,平均1次/d。1例远期夜间偶有污便,随访该患儿术后1年夜间偶有污便,日间控便正常,可保证生活质量。结论小儿先天性直肠肛管狭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常合并继发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为一期手术治愈先天性直肠肛管狭窄提供可能。准确诊断主要依据大肠气钡双重造影,狭窄段主要位于耻尾线(PC线)与I线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应用。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行手术治疗的826例肛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246例、单纯外剥内扎术115例、外剥内扎结合内痔套扎术(Automatic Ligation of Hemorrhoids,RPH)153例、低位肛瘘切除术177例、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135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压力。结果: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高于术前(P<0.05),但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外剥内扎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术前(P<0.05);外剥内扎结合内痔套扎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术前(P<0.05);低位肛瘘切除术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均高于术前(P<0.05),而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术后直肠静息压高于术前,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低于术前(P<0.05),而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准确判断手术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为医师的进一步诊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对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肛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行肛瘘手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1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止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对照组从术后1 d祛腐生肌软膏、凡士林软膏换药,每次2~3 g,每日2次,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地奥司明片,每次1片(0.5 g),每日2次,连续用药1周。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水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控便能力、排便时肛门疼痛指数;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静息压、肛管的静息压。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41/47)比90.3%(37/47),P<0.05];两组术后1、3、5、7 d创面水肿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联合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1.6±3.9)d比(27.3±6.5)d、(11.8±4.8)d比(14.7±3.3)d],术后肛门控便能力得分、肛门疼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28±0.04)分比(0.31±0.07)分、(6.4±1.5)分比(8.1±2.3)分](P<0.01)。治疗后7 d联合组后直肠静息压、肛管的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2.9±0.3)mm Hg(1 mm Hg=0.133 k Pa)比(2.1±0.2)mm Hg、(14.9±0.8)mm Hg比(13.2±0.7)mm Hg](P<0.01)。结论地奥司明能够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降低肛缘水肿,改善肛管动力学,提高术后控便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析3.0T磁共振成像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的诊断作用,为其术前提供治疗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1月—2020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肛周围感染患者,共51例,均行3.0T磁共振成像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检查进行比对。结果:3.0T磁共振对脓肿及瘘管的诊断准确率:括约肌间型100%(36/36)、经括约肌型91.67(11/12)、括约肌上型100%(2/2)、括约肌外型100%(1/1)、脓肿病灶100%(56/56)、内口总数96.08%(49/51),与手术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诊断管理中,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价值高,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推荐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高祥福教授长期从事内科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高教授临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高教授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锁肛痔的经验小结如下。锁肛痔是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肛门出现坚硬肿块或伴有流脓血臭水,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粪形变细,脓血便,是肠道常见的肿瘤之一。本病在西医中称之为肛管直肠癌,在大肠癌中约占80%,是指腹膜反折部以下,从肛缘到癌肿的近端7~8 cm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与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术后患者自我关注情况。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4例UC 行IPAA术后患者,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患者多因为自身对术后恢复的期望或疾病相关知识的不足引起对术后排便、饮食、贮袋状态等方面的自我关注。结论:医护人员应注重患者术后自我关注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在饮食、贮袋状态等方面给予患者更加专业细致的指导和教育,加强出院后延续护理,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对其诊断进行指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8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所见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次研究的患者共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58.63岁;临床病理学分析发现该8名患者的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100(强+)、Vimentin(强+)、HMB45(强+)、MelanA(强+),CK(-)、LCA(-),Ki-67增殖指数为20%~90%。随访时间1~96个月不等,术后1年、2年、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7.5%、25.0%、12.5%。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症状多样,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内镜下所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肿瘤切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对所有患者建议术后再进行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8.
佡世伟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87-1389
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照组应用纵切横缝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后不良并发症(手术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肛管直径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肛管直径比治疗前的明显增大(P<0.05),手术后两组的肛管直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和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水肿和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改良纵切横缝术用于治疗慢性肛裂患者中,可有效减少慢性肛裂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扩大肛管直径,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水肿程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环状嵌顿痔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环状嵌顿痔及环状混合痔手术前后与正常人的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比,为合理采用治疗的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以环状混合痔及环状嵌顿痔为试验组,正常人为对照组。把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列为观察指标,将术前、术后结果与正常人作对比,共观察100例。结果:环状嵌顿痔术前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人,肛管舒张压低于正常人,手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环状混合痔术前、术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术前肛管最大收缩压比正常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提示环状嵌顿痔行多区域剥扎注射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是合理的,而环状混合痔不需行内括约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10~30次,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进行直肠肛管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并作对比分析。结果:30例中有效23例,钡条排出率由治疗前的平均18.53%增至61.7l%(P<0.05),肛门一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阈值下降(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可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