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50篇
  免费   4556篇
  国内免费   1718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1144篇
妇产科学   149篇
基础医学   1342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873篇
内科学   6161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5884篇
特种医学   15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3篇
外科学   1485篇
综合类   22636篇
预防医学   5299篇
眼科学   393篇
药学   9890篇
  119篇
中国医学   993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1818篇
  2022年   1849篇
  2021年   2123篇
  2020年   2931篇
  2019年   2877篇
  2018年   1099篇
  2017年   2437篇
  2016年   2449篇
  2015年   2666篇
  2014年   4683篇
  2013年   4287篇
  2012年   5285篇
  2011年   5484篇
  2010年   4720篇
  2009年   4486篇
  2008年   4606篇
  2007年   4199篇
  2006年   3916篇
  2005年   3769篇
  2004年   3425篇
  2003年   3043篇
  2002年   2584篇
  2001年   2208篇
  2000年   1493篇
  1999年   1106篇
  1998年   917篇
  1997年   724篇
  1996年   522篇
  1995年   405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已经成为合并大血管闭塞AIS的标准治疗方法。对取出的颅内血栓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既能深入认识血栓的组成,明确AIS的病因,还能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特性选择优化的治疗手段,以及根据血栓成分的差异指导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因此,文章将对近年来AIS颅内血栓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远程康复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锻炼中的应用状况,分析其对患者生理、心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对其日后的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今后临床医护人员制订脑卒中患者最佳康复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159例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58.74±19.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进入回归方程(F=95.361,P<0.001),共解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变异的64.2%。结论 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跌倒效能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康复计划中不仅要加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训练,也要重视对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干预,以更好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活血复健汤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CI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56例CIS患者随机分为X组和X+H组各28例,分别行单纯西药治疗、西药+活血复健汤治疗。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评价临床干预有效率,并检测血清hs-CRP、IL-6、TNF-α。结果:X+H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要比X组低(P<0.05),X+H组患者临床干预有效率为92.86%,高于X组的75%(P<0.05);X+H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均低于X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复健汤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于中医辨识护理结合食物成分识别技术的膳食管理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膳食结构和身体成分方面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接受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2例,按照随机区组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识护理结合食物成分识别技术的膳食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饮食指导。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膳食结构和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MI、腰臀比均值均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前的水平(P < 0.05~P < 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膳食中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钠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碳水化合物、脂肪、胆固醇、纳的摄入量低于对照组(P < 0.05);组内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钠的摄入量较干预前增加,碳水化合物、脂肪、胆固醇、钠的摄入量降低(P < 0.05~P < 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食物种类摄入过量和不足的占比较干预前降低,其中奶类、蛋类、水果类和蔬菜类摄入量充足占比高于干预前(P < 0.05),干预后观察组蔬菜摄入充足占比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将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和食物成分识别技术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膳食干预中可以很好地改善病人膳食结构和身体成分,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  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指部徒手感觉刺激(MDSS)前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指屈、伸肌张力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6月,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偏瘫侧5个手指的甲床、末节指骨两侧进行MDSS,刺激强度为能引起伸指但不致明显疼痛的最小强度,两次刺激间隔5~10 s。分别于MDSS前、MDSS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肌张力,低肌张力记作-1级;同时以SWE技术检测上述四组肌群中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MDSS后,脑卒中患者四组肌群的MAS评级均显著降低(|Z|>2.843,P<0.001)。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0和-1时,MDSS前后SWV均无显著性差异(t<1.052,P>0.05)。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1~3时,MDSS后SWV均降低(t>2.672,P<0.05)。MDSS前后各肌群SWV与MAS评级均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MDSS可有效、迅速、安全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部肌群痉挛并促进主动伸指。SWE可客观、定量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部肌群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