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14篇
  免费   6438篇
  国内免费   3807篇
耳鼻咽喉   383篇
儿科学   609篇
妇产科学   1066篇
基础医学   3622篇
口腔科学   495篇
临床医学   15333篇
内科学   6986篇
皮肤病学   663篇
神经病学   2277篇
特种医学   22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2篇
外科学   5324篇
综合类   35975篇
预防医学   18064篇
眼科学   695篇
药学   40458篇
  87篇
中国医学   25866篇
肿瘤学   3207篇
  2024年   332篇
  2023年   1753篇
  2022年   1899篇
  2021年   2253篇
  2020年   2615篇
  2019年   2556篇
  2018年   1350篇
  2017年   2731篇
  2016年   2992篇
  2015年   3888篇
  2014年   7299篇
  2013年   7114篇
  2012年   9480篇
  2011年   9762篇
  2010年   9317篇
  2009年   9137篇
  2008年   11153篇
  2007年   9224篇
  2006年   8630篇
  2005年   9699篇
  2004年   9092篇
  2003年   7719篇
  2002年   5926篇
  2001年   5110篇
  2000年   3823篇
  1999年   3010篇
  1998年   2345篇
  1997年   2202篇
  1996年   2045篇
  1995年   1917篇
  1994年   1597篇
  1993年   1152篇
  1992年   1063篇
  1991年   1003篇
  1990年   825篇
  1989年   966篇
  1988年   174篇
  1987年   151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常见的14种慢性病共病情况及不良生活方式共存现象。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厦门市社区906例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设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慢病共存及不良方式共存现象,使用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06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9.5%,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58.9%。主要的不良生活方式是BMI异常(46.8%)、饮酒(40.5%)、睡眠时间少(37.9%)、缺乏锻炼(35.2%)、吸烟(32.8%)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32,95%CI:1.474~3.380,P<0.001)、高龄(OR=2.038,95%CI:1.234~3.365,P=0.001)、有慢性病家族史(OR=2.854,95%CI:1.943~4.194,P<0.001)、肥胖(OR=2.571,95%CI:1.096~6.033,P=0.030)、饮酒(OR=3.582,95%CI:2.531~5.071,P<0.001)、吸烟(OR=1.789,95%CI:1.172~2.732,P=0.007)、嗜盐(OR=1.818,95%CI:1.170~2.823,P=0.008)、嗜油(OR=2.023,95%CI:1.153~3.550,P=0.010)、睡眠质量差(OR=2.091,95%CI:1.360~3.215,P=0.001)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比例高。 结论 厦门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共存现象严重。肥胖、饮酒、吸烟、嗜盐、嗜油、睡眠质量差等行为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重要的可干预因素,社区工作者应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其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减少其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以全反式维甲酸(RA)修饰白蛋白为载体构建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探讨其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效果。方法 将R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共价结合,构建载体材料HSA-RA,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RA偶联度;自组装法制备负载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的载药纳米粒PTX@HSA-RA,纳米粒度仪检测其粒径分布和表面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形貌;HPLC法研究其药物负载和释放行为;以HepG2细胞为模型,MTT法考察PTX@HSA-RA的体外细胞毒性,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其体外细胞摄取情况;利用HepG2细胞构建3D细胞模型(MTCSs),考察PTX@HSA-RA对其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PTX@HSA-RA呈规整的球形,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HSA与RA投料摩尔比为1∶20时制备得到的PTX@HSA-RA平均粒径为(155.2±2.9)nm,表面Zeta电位为(-20.9±1.0)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pH值敏感性药物缓释效果。PTX@HSA-RA可被HepG2细胞快速、持续摄取,且表现出较游...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对比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艾司奥美拉唑大剂量持续给药与标准剂量间歇给药治疗的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于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行持续给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剂量艾司奥美拉唑行间歇给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凝血功能、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86.67%)与对照组(70.0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艾司奥美拉唑用量、治疗费用更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7d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FIB及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67%低于对照组43.33%(P<0.05)。 结论 与大剂量持续给药比较,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标准剂量间歇给药可减少药物剂量,费用更低,且可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9.
本草学是东方医药学的重要标志。在生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是本草学的重点,本草著作在对药用植物进行描述的同时,基于知识传授的实际需要,会配以药图帮助学者掌握该药材的特点以方便识别。药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本草著作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册页,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太多研究者重视,尤其将药图研究的视野从传统医药扩展至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和文化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本文从本草学和本草图谱的演变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云南地域本草的杠鼎之作《滇南本草》各时期版本中代表性药图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本草纲目》等几种代表性本草著作中的药图,结合文化和艺术史相关知识,初步梳理《滇南本草》各历史时期药图的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和具体社会条件,尝试从历史角度理解和归纳这些不同时期和版本药图的发展变化呈现的特点并揭示我们今天研究和利用中国传统药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大五人格模型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等进行信息收集, 纵向研究IBD患者不同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BD患者的五大人格特征中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及尽责性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的总体应对方式以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为主, 退避-自责的不成熟及合理化混合型较少;IBD患者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外向性、开放性及尽责性人格特征呈正相关、与神经质人格特征呈负相关(P<0.05);退避-自责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神经质人格特征呈正相关、与尽责性人格特征呈负相关(P<0.05);合理化混合型应对方式与神经质、宜人性人格特征呈正相关(P<0.05)。结论 IBD患者的总体应对方式以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为主, 退避-自责的不成熟及合理化混合型较少, 其中人格倾向于神经质或低责任性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退避-幻想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临床中应重点关注此类人格特征倾向的患者, 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以稳定其人格, 改变其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