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9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603篇
耳鼻咽喉   115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118篇
基础医学   851篇
口腔科学   334篇
临床医学   1034篇
内科学   820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130篇
特种医学   3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786篇
综合类   3271篇
预防医学   291篇
眼科学   151篇
药学   622篇
  19篇
中国医学   498篇
肿瘤学   5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557篇
  2006年   628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585篇
  2003年   630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睿  张薇  杨杰  张盈盈 《陕西中医》2020,(11):1539-1542,1547
目的:研究降逆胃舒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病理评分的功效。方法:选取23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入选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降逆胃舒汤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P清除率并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胃镜征象积分、胃黏膜病理评分及血清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积分、病理评分及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积分、病理评分及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HP清除率为88.24%、对照组为73.1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3.81%,对照组为18.39%,两组HP根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逆胃舒汤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并降低复发,更有效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萎缩性胃炎的各项中医证候,进一步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评分与胃镜征象,更良好的调节患者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3)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此项研究对象为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经过手术、病理等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共计50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评估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等和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关系。结果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部18例,胃肠道外5例,肠道27例;病理分级中低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8例,重度危险35例。不同危险程度肿瘤出现的位置和强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生长方式、形态、转移情况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有特性,和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密不可分,对治疗、确定预后等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钦德  陈传凤  吴海卫 《癌症进展》2020,(8):842-844,860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转录激活因子-4(ATF-4)、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剂(SMAC)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癌组织标本和9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良性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种组织中ATF-4、SMA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卵巢癌组织中ATF-4、SMAC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ATF-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1)。卵巢癌组织中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1)。FIGO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3级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ATF-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FIGO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1~G2级的患者(P﹤0.05);FIGO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3级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FIGO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1~G2级的患者(P﹤0.01);不同病灶直径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ATF-4、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ATF-4蛋白的表达上调,SMAC蛋白的表达下调,且ATF-4、SMAC蛋白表达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病情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且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易误诊为良性,目前遗传学改变尚不明确。作者选取19例既往诊断为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或具有黏液样特征的平滑肌肉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该系列肿瘤均进行RNA测序,并通过免疫组化标记BCOR、PLAG1和ALK(D5F3)和FISH检测PLAG1、BCOR、BCORL1、HMGA2和ALK基因,排除4例伴BCOR和ALK重排的黏液样肿瘤。剩余15例确诊为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患者中位年龄为50岁,其中8例FIGO分期分别为I期(3例)、II期(2例)、Ⅲ(2例)和Ⅳ(1例);另7例分期情况不明。肿瘤直径为10~24 cm,所有病例肿瘤基质均呈黏液样,其中2例伴嗜酸性。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细胞核伴轻至重度异型,核分裂数<1~14个/10 HPF。6例(40%)伴肿瘤坏死。7例免疫组化弥漫表达PLAG1,其中4例(27%)测序检测有新型TRPS1-PLAG1或RAD51B-PLAG1基因融合,且经FISH证实存在PLAG1重排;而有无PLAG1基因融合患者,其组织学特征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水平。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立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提升医学院校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在老年人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收护理专业本科实习护理实习生8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习时间分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名,对照组给予传统带教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师建设学习平台、学生自学平台资源、学习行为管理等教学活动。采取一般理论考试成绩和综合学习能力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实习后,试验组护理实习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96.31±3.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85±5.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P=0.013)。试验组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教学中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