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68篇
内科学   161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440篇
预防医学   11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76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治疗痛经、月经量过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病因诊断将引起痛经、月经量过多的疾病病种进行分类,包括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等。在该临床试验中,将参与该试验的120例患者按病种进行分类,随访、跟踪记录各评估指标,与治疗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减轻上述病症中引起的痛经、月经量多,明显提升血红蛋白及患者生活质量。结论与传统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相比,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具有无创、经济及可逆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增厚的病机本质是瘀血阻滞,渐成癓积。子宫内膜增厚多发于无排卵周期中。由于不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的刺激,而无孕激素的拮抗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厚。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结合调周法治疗。活血祛瘀,以失笑散为基本方,使瘀去癓消,达到治愈。调周治疗,通过调控肾-天葵、冲任-胞宫轴,使患者恢复排卵。本人从瘀论治结合调周法治疗子宫内膜增厚病例50例,每1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治愈率88%,4个疗程治愈率100%,无不良反应,停药后半年内未见复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的缝合主要有皮下缝合联合美容缝合,但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探讨皮下引流不缝合脂肪层在腹部脂肪增厚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02-01-2019-06-30本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下筋膜,连带部分脂肪组织,观察组实施皮下引流管不缝合脂肪层形式进行切口处理,比较两组切口相关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2,P<0.001。观察组操作时间为(3.1±0.3)min,短于对照组的(15.3±2.1)min,t=57.511,P<0.001;操作过程出血量为(0.2±0.1)min,少于对照组的(1.2±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21,P<0.001。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为(1.4±0.2)d,短于对照组的(2.4±0.2)d,t=29.069,P<0.001;切口愈合时间为(6.2±0.3)min,短于对照组的(9.3±0.5)d,t=53.165,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为(2.3±0.2)d,短于对照组的(2.6±0.2)d,t=10.607,P<0.001。结论针对皮下脂肪增厚剖宫产者,实施皮下引流处理切口,能有效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促进切口早期愈合,降低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5.
患儿,9岁,前牙外伤2年后到我科就诊。2年前患儿在玩耍时摔倒致右上颌中切牙冠折,曾于当地医院治疗;检查:牙11冠折,舌面洞口有暂封料,叩诊(±),X线片示:根管粗,根管壁薄,根尖孔宽大,牙根无折裂线,根尖周稀疏区约1cm×1cm大小;印诊:牙11冠折、尖周炎;处理:牙11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除去原有暂封料,清洗根管,封抗生素糊剂。1月后更换根管内消毒药物,无临床症状。3个月后再次更换消毒药物,根尖周稀疏区有明显缩小,6个月后,X线片示根尖周稀疏区消失,用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术后两年半复查无临床症状,X线片示根尖部良好,牙根发育基本完成。去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EGTA与EDTA去除根管玷污层的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拔除24颗牙齿分为4组,即:15%EDTA、5%EGTA、10%EGTA、15%EGTA。实验组又分为:根管预备后冲洗(简称:甲组),边扩边冲洗组(简称:乙组)。常规开髓、拔髓后15%EDTA、5%EGTA、10%EGTA、15%EGTA分别冲洗根管,剖开根管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根管壁玷污层及根管壁牙本质小管开口情况。结果:15%EDTA无论在根管上、中、下1/3均能较理想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牙本质小管开口清楚、密集。5%EGTA去除根管玷污层效果欠佳,而10%、15%EGTA效果较好。结论:15%EDTA,10%、15%EGTA均有较好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能力,而且冲洗效果与注射针头进入深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颈总动脉管壁较厚而韧,炎症致其受损的概率较低,偶见这方面报道,现将我们碰到的1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选用334例符合标准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影像资料,包含636个上颌窦。在NNT软件界面下在矢状及冠状面记录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A型:≤2 mm; B型:>2 mm)、性别、年龄和上颌后牙缺失及根尖周病变的存在情况。对于无后牙缺失及存在清晰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患者,记录病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OS型(病变与上颌窦底存在一定距离); CO型(病变仅接触上颌窦底但未突破); IS型(病变突入上颌窦底)。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3个组:18~40岁; 41~60岁;>60岁。结果上颌窦黏膜病理性增厚的比例为40.4%,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有明显影响(P=0.00),黏膜增厚比例为77.9%; 3种不同类型的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窦底的波及关系造成的窦底黏膜增厚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0);男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45.6%)显著大于女性(36.3%)(P=0.01); 41~60岁及60岁以上人群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显著大于40岁以下人群(P=0.00);上颌后牙有缺失时上颌窦底黏膜发生黏膜增厚的比例(58.9%)显著高于上颌后牙无缺失的情况(35.7%)(P=0.00)。结论根尖周病变是导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根尖周病损逐渐侵入上颌窦内,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但是,当上颌后牙根尖周存在病变时,即使病变范围未触及上颌窦底,也不能排除上颌窦炎的可能性。另外,男性、中老年人群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US)、能谱CT和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3种不同诊断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US、能谱CT和MR HR-VWI检查,以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判断US、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共取得53块斑块。US检查共检出43块斑块; 能谱CT检查共检出49块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斑块、内部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以及脂质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 HR-VWI检查共检出51块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与MR HR-VWI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US(均P<0.05)。能谱CT和MR HR-VWI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0.698~0.941)和0.859(95% CI:0.750~0.967),均高于US(0.669,95% CI:0.517~0.821)。  结论  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以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均优于US,可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食管贲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同期健康对照组及食管贲门癌组,分别行超声、X线钡检及内镜检查。结果 经体表探查的B型超声可以显示食管穿隔后至贲门与胃相连处以及胃。正常人长轴切面为弧形管状,短轴切面呈一系列扁圆靶样结构,癌灶组显示为管径增大、管壁不规则增厚以及胃部延展病灶,远隔脏器的转移和淋巴结肿大等声像图改变。对于X线钡检,内镜检发现的中晚期腹段食管及贲门癌超声的发现率可达97%,而且对病灶的管壁外侵范围,远处转移病灶的检出优于X线钡检、内镜检,因声窗的限制不能显示食管病灶的全程,胃气体干扰也影响了胃底病灶的检出,使其临床应用受限。结论 对于腹段食管及贲门癌的诊断,X线、内镜、超声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