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61篇
  免费   2083篇
  国内免费   2302篇
耳鼻咽喉   123篇
儿科学   318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2454篇
口腔科学   794篇
临床医学   7071篇
内科学   1228篇
皮肤病学   192篇
神经病学   3047篇
特种医学   20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5832篇
综合类   9761篇
预防医学   1086篇
眼科学   329篇
药学   2719篇
  29篇
中国医学   2068篇
肿瘤学   52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08篇
  2022年   550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869篇
  2019年   783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673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911篇
  2014年   1499篇
  2013年   1468篇
  2012年   2108篇
  2011年   2328篇
  2010年   2201篇
  2009年   2116篇
  2008年   2260篇
  2007年   2115篇
  2006年   2138篇
  2005年   2354篇
  2004年   1946篇
  2003年   1806篇
  2002年   1415篇
  2001年   1134篇
  2000年   972篇
  1999年   818篇
  1998年   715篇
  1997年   705篇
  1996年   630篇
  1995年   574篇
  1994年   486篇
  1993年   356篇
  1992年   320篇
  1991年   265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281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使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影像中下颌磨牙的牙体和牙髓腔的自动分割,采用基于显微CT(Micro-CT)扫描结果构建的三维模型作为金标准,评估分割准确性。方法: 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收集20组包含完整单侧下颌磨牙的口腔小视野CBCT数据,预处理后,由牙体牙髓病学专家使用MITK Workbench软件手动标注牙体与牙髓腔,作为U-net神经网络分割算法的训练集。另收集5颗下颌磨牙和相应的小视野CBCT数据,5组数据经相同预处理后作为测试集。随后由完成训练的神经网络和同一专家对测试集数据进行牙体和牙髓腔分割和三维重建。离体牙预处理后行Micro-CT扫描,将三维重建后获得的模型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测试集数据中,专家的手动标注、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两两之间的差异。采用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平均对称表面距离(average symmetric surface distance, ASSD)、Hausdorff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D)和形态差异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网络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相比,其牙体组的DSC为(95.30±1.01)%、ASSD为(0.11±0.02) mm、HD为(1.05±0.31) mm,牙髓腔组的DSC为(81.21±2.27)%、ASSD为(0.15±0.05) mm、HD为(3.29±1.85) mm,结合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网络的分割结果与金标准的牙体与髓室部分基本相似,但在根管部分,能分割出较粗的根管,对于根管下段和侧支根管等较细的根管分割能力有限。结论: 在现有实验条件下,以专家手动标注作为训练样本的U-net神经网络,实现了在CBCT影像上对下颌磨牙牙体与髓室的自动化精准分割。但对根管部分,其分割结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4.
葛海英 《贵州医药》2022,(4):654-655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实践程序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饮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脊柱脊髓损伤患者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饮食恢复指标及满意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水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 h与进食后2 h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口渴、饥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实践程序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饮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促使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80%以上的牙齿唇侧牙龈厚度小于1 mm,平均厚度在(0.85±0.10)mm~(0.91±0.12) mm,属于薄龈生物型。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小于1 mm的比例分别为40.02%、77.95%和70.58%。70%以上的牙齿腭侧骨壁厚度大于2 mm。牙槽骨的平均厚度在(7.49±0.82)mm~(10.23±1.04) mm,平均高度在(19.90±2.97)mm~(22.31±2.51) mm。牙齿倾斜度在(13.90±5.70)°~(18.58±5.12)°。腭侧骨壁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及唇腭向倾斜度呈正相关。结论 该组健康成人普遍存在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和唇侧骨壁较薄的情况,对种植体美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拔牙和种植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存在副肾动脉是否影响肾脏的局部血流灌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肾动脉超声造影检出存在副肾动脉的31例患者(共33个肾脏)的超声影像资料,并分析肾脏不同部位(上极、中部、下极)的肾皮质血流灌注。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C)和相关参数,包括峰值强度(PE)、流入相曲线下面积(WiAUC)、上升时间(RT)、局部平均过渡时间(mTTl)、达峰时间(TTP)、流入相斜率(WiR)、流入相灌注指数(WiPI)、流出相曲线下面积(WoAUC)、流入相和流出相曲线下面积(WiWoAUC)、下降时间(FT)、流出相斜率(WoR),比较肾脏不同部位以上各项灌注相关参数以及主肾动脉和副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评估存在副肾动脉肾脏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 结果副肾动脉较主肾动脉管径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0.7)mm vs(4.6±0.7)mm,P<0.001],两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加速时间(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上极、中部和下极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的比较中,上极WiWoAUC略高于中极(P=0.041),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副肾动脉的存在对肾脏局部的血流灌注影响不大,但仍需更多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骶部及右下肢疼痛麻木3年余,伴右下肢上抬无力和大小便感觉异常,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既往无腰部外伤史及其他疾病史。查体:右下肢肌力4级,实体觉、图形觉、两点分辨异常,巴宾斯基征及霍夫曼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椎CT:L3~L4椎体层面椎管内不规则稍高密度影,内见斑点状钙化(图1A),邻近骨质无破坏。  相似文献   
8.
金哲  杨建文  罗春山 《广西医学》2022,(7):775-778+787
自噬是真核细胞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将细胞内的物质进行降解并代谢的过程。自噬参与细胞内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免疫反应的调节。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减轻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的潜在治疗靶点,在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及相关自噬机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自噬在创伤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近几年有学者发现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显著,多种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来促进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修复,从而保护受损脊髓。本文对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及相关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前庭皮质的确切定位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几十年,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性、可将功能成像与解剖细节结合起来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前庭皮质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目前,有关前庭皮质研究主要是针对健康受试者和各类前庭疾病患者,基于直流电刺激、冷热刺激及视动性等刺激进行前庭皮质及其他感觉皮质的激活-失活模式的研究,以探讨相应的前庭皮质活动状态。在此背景下,现对不同刺激技术下的人类前庭皮质的定位及投射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VMAT)期间的解剖结构体积改变及剂量学变化。方法:选取8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口咽癌7例,喉癌1例),利用每日锥形束CT(CBCT)分析患者的靶区及腮腺体积随放疗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在放疗第10次和第22次再次进行定位CT扫描及计划设计,比较原计划与2次二程放疗计划中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的靶区及双侧腮腺体积随放疗的进行均呈缩小趋势,且双侧腮腺缩小较为明显。至放疗结束时,GTV和CTV体积退缩比率分别为 15.91%、11.58%;左右腮腺的退缩比率分别为29.72%、26.97%,P均<0.05。在2次二程放疗计划中靶区的D2、D98与脊髓、脑干的D1和原计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腮腺照射剂量与放疗前相比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在VMAT期间靶区和腮腺体积均会显著缩小,放疗中期有必要设计二程放疗计划。采用离线自适应性放疗技术可提高靶区照射的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腮腺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