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3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167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195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266篇
内科学   1486篇
皮肤病学   81篇
神经病学   142篇
特种医学   1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333篇
综合类   3252篇
预防医学   1008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4049篇
  30篇
中国医学   673篇
肿瘤学   2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662篇
  2013年   639篇
  2012年   778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743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954篇
  2007年   886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908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651篇
  2002年   379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降低儿童服用地高辛导致洋地黄中毒风险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监测中发现的儿童洋地黄中毒案例进行个案追踪,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再运用系统追踪法,剖析系统或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对策,持续改进,并评价追踪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个案追踪发现儿童洋地黄中毒风险点主要是药物剂量和合并用药,系统追踪发现存在药品因素、人员因素和信息系统因素等导致的风险。通过系列控制风险措施的实施,追踪后再未发生儿童洋地黄中毒事件和超说明书剂量医嘱,治疗药物监测(TDM)监测率和治愈率追踪后较追踪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药师运用追踪方法学进行儿童洋地黄中毒风险点的挖掘和防范措施的实施,可降低儿童洋地黄中毒事件发生率,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病例,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文献,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上报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4例,检索文献获得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个案报道26篇(26例),共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占63.33%),女性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年龄为32~85岁,平均年龄为61.4岁;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口服后5 min,最长为连续口服6个月,其中17例(占56.67%)发生于用药后≤3 d;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19例)、过敏性休克(3例)、血管神经性水肿(5例)、药物热(2例)和过敏性哮喘(1例);5例(占16.67%)报告了更换其他调节血脂药替代治疗方案。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导致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反应,用药时应注意患者的用药监护,特别是首次用药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对于应用他汀类药物利大于弊的患者,应阐明发生过敏反应时的替代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药学价值。方法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病频率与发病持续时长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患者发病频率(1.08±0.31)次/周与发病持续时长(2.32±0.44)min/次均优于对照组的(2.87±0.41)次/周、(4.89±0.75)min/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综合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对于患者健康的维系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4.
5.
6.
张军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137-140
目的 判断药学干预+系统化处方评估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泗洪医院收治的684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喹诺酮类药物处方进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一般组,每组各342例.干预组采用药学干预+系统处方评估,一般组采用常规处方干预.观察两组的不合理处方、耐药性及用药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的禁忌证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配伍禁忌、超适应证用药发生率分别为0.29%、2.34%、0.88%、1.46%,均低于一般组的2.34%、7.89%、3.5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不合理处方总发生率(4.97%)低于一般组(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莫西沙星耐药性、加替沙星耐药性、福诺沙星耐药性分别为8.19%、6.43%、5.26%、6.14%,均低于一般组的14.91%、13.74%、9.6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用药总满意度(97.66%)高于一般组(9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学干预辅以系统化处方评估,可提高处方合理性,让喹诺酮类药物得到合理使用,对抑制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Embase、Scopus、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等数据库查找2004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国内外临床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皮肤系统不良反应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收集有效文献25篇(28例)。结果: 喹诺酮类药物致SJS病例11例(39.29%),其中男性5例(45.45%),女性6例(54.55%),60岁以上6例(54.55%);喹诺酮类药物致TEN病例14例(50%),其中男性9例(64.29%),女性5例(35.71%),60岁以上8例(57.14%);喹诺酮类药物致SJS/TEN重叠征3例(10.71%),其中男性1例(33.33%),女性2例(66.67%),60岁以上2例(66.67%)。统计文献发现,SJS/TEN致病率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分别为SJS 8例(72.72%)、TEN 8例(57.14%)和SJS/TEN重叠征1例(33.33%)。SJS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3 h~10 d,TEN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4 h~18 d,SJS的死亡率为9.09%,TEN的死亡率为28.57%。结论: 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SJS/TEN,早期识别出致病药物可有效改善预后。同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树状扫描统计量(TreeScan)挖掘鄞州区域医疗数据库的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信号,评价TreeScan方法的ADR信号检测能力。方法:选取2010~2016年鄞州区域医疗数据库中18岁以上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药物为他汀类药物,通过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中的药品名称信息识别他汀类药物暴露情况,根据门诊和住院诊断信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识别ADR。参考国外一项系统综述总结的用于识别ADR的ICD-10编码集建立标准信号,同时通过检索已公开发表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及药品说明书确定标准阳性和阴性信号。采用诊断试验评价方法评价ADR信号挖掘方法的真实性,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224 187例研究对象,其中他汀组85 758例,非他汀组138 429例。将126种ADR作为标准信号,其中13个阳性信号,113个阴性信号。在原始数据下TreeScan一共发现29个阳性信号(P<0.05),与标准信号对比,其中9个是真阳性信号。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23%,82.30%,31.03%和95.88%。正确率、约登指数和AUC值3种综合性指标分别为80.95%,51.53%和75.77%。结论:TreeScan方法能够同时对大量不同水平、互相有重合的ADR进行检测,并能有效地解决多重假设检验问题。其产生的信号数量适中且假阳性较少,可以作为其他ADR挖掘方法的一种补充,为我国的药品安全主动监测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结核疾病是指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发病于全身各个器官,尤以肺结核为主[1]。儿童结核病,即0~16岁的结核疾病患者,其传染源以家庭内部成人患者为主,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染、消化道传染以及母婴传染等[2]。儿童结核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以及结核中毒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3]。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种化学合成抗菌药,具备良好的抗菌作用,已被广泛运用于结核病等多种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4]。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耐药率较低、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等特点,但近年来,部分临床研究以及动物实验显示,喹诺酮类药物可能给机体带来多种不良反应,尤其是未成年患者,喹诺酮类药在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5-6]。但儿童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离不开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因此,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结核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为儿童结核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