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81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481篇
耳鼻咽喉   161篇
儿科学   576篇
妇产科学   211篇
基础医学   762篇
口腔科学   215篇
临床医学   4736篇
内科学   3093篇
皮肤病学   273篇
神经病学   1193篇
特种医学   12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1478篇
综合类   12754篇
预防医学   4507篇
眼科学   273篇
药学   5469篇
  29篇
中国医学   3749篇
肿瘤学   6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448篇
  2020年   650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692篇
  2015年   928篇
  2014年   2023篇
  2013年   1987篇
  2012年   2384篇
  2011年   2459篇
  2010年   2369篇
  2009年   2257篇
  2008年   2820篇
  2007年   2541篇
  2006年   2285篇
  2005年   2950篇
  2004年   2782篇
  2003年   2754篇
  2002年   2010篇
  2001年   1335篇
  2000年   952篇
  1999年   693篇
  1998年   431篇
  1997年   373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6月22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9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Procarta Ple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检测外周血25种细胞因子和9种趋化因子水平。结果 59例COVID-19患者中,无症状感染组28例(47.5%)、轻型组6例(10.2%)、普通型组19例(32.2%),重型/危重型组6例(10.2%)。无症状感染组中位年龄为23.0(19.3,34.8)岁,显著低于普通型组的35.0(24.0,52.0)岁和重型/危重型组的64.5(52.0,68.3)岁(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患者较少患有基础疾病,均无症状、体征和胸部CT变化,其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同时CD4+ T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CD4+ T细胞计数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外周血可检测到11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其中IL-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IP-10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以青年为主,但未发现与性别因素相关。随着COVID-19病情进展,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降低,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但上述指标在无症状感染者中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6月- 2021年8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 例,包含1例妊娠36+2周孕妇;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6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9例)、咳嗽(9例)、咳痰(7例)。白细胞计数正常8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9例,CRP升高9例,ESR升高9例,PCT正常4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9例患者胸部 CT均表现为斑片或斑片实变影。经血及肺泡灌洗液mNGS确诊后使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单药治疗方案,疗程14~21 d,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mNGS检测可以快速明确病原学诊断,有助于及时启动特异性抗感染治疗,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年龄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年龄,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35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年龄分别在55岁以下和65岁以下,B组54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年龄分别在55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临床特点以及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影响其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相较于A组,B组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比例明显更低,单支病变比例明显更低,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明显更高,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更高(P<0.05),组间左主干病变比例和左前降支病变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A组,B组患者的轻度病变比例明显更低,重度病变比例明显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相较于A组,B组患者的家族史比例明显更低,高血脂比例明显更高,吸烟比例明显更低,HDL-C水平明显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家族史、高血脂、吸烟以及HDL-C(P<0.05)。结论不同发病年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家族史、高血脂、吸烟以及HDL-C是其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要提高重视。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临床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附属医院收治的341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用药方案选择及发作控制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癫痫患儿中,男女比例1.04∶1,年龄9个月~19岁,其中1~3岁患儿占比最大,为32.55%。经抗癫痫药物治疗,341例患儿Ⅲ级以上总体发作控制率为84.45%。单药治疗、双药治疗和三种及以上联合治疗Ⅱ级以上控制率分别为94.45%、69.63%和45.56%。单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多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单药治疗以左乙拉西坦为主,联合治疗主要以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或托吡酯为主。结论:儿童癫痫发病以婴幼儿期最多,药物治疗总体控制率较高,新型抗癫痫药和传统抗癫痫药在治疗选择中使用率相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在各发作类型及各种治疗方案中使用率最高。治疗药物选择主要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主要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沧州市某医院2016—2019年急诊危重患者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以期为急诊救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1 517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1 517例危重患者中,死亡358例,死亡率为23.60%。男、女比例为1.45∶1, 60~69岁人群占比最高(29.05%),其次为50~59岁人群(22.91%)。主要死因为创伤(21.23%)、猝死(17.32%),冬季患者死亡比例最高(28.49%),其次是春季(25.14%),而创伤在夏(31.58%)、秋季(35.53%)较为高发,猝死在春(29.03%)、冬季(40.32%)较为高发;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人(OR=1.770、4.316)、发病时间(OR=3.459)、呼吸功能障碍(OR=1.936)、循环功能障碍(OR=2.625)为急诊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专业现场急救(OR=0.609)则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发病时间、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可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结局,而给予专业现场急救则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 AIS可能 的病因。方法:通过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 2017年 1月至 2020年 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478例 AIS患 者的临床资料,以 24例 AIS伴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 454例 AIS不伴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比较 2组 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 肿瘤相关 AIS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9);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病(P=0.033)和 高血脂症(P=0.002)的患病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D 二聚体(P=0.006)的中位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患者入院时 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评分(P<0.001)和 30dmRS(30 daymodifiedRankin Scale)评分(P<0.001)高于对照组;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不明原因型构成最多(62.5%),其余各型分布较为均匀,对照组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最多(61.7%)、小动脉闭塞型次之(28.6%)。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 二聚体(OR= 1.504)、入院时NIHSS评分(OR=1.597)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OR=26.762)是恶性肿瘤相关 AIS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OR=0.2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D 二聚体、入院时 NIHSS评分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是恶性肿瘤相关 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则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转归。 方法 对新生儿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双侧声带麻痹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的基本资料、病因、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对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 结果 共纳入28例患儿,男18例,女10例,年龄1~24 d,中位年龄3.5 d。92.9%(26/28)的患儿为足月儿,53.6%(15/28)的患儿为剖宫产。患儿首发症状主要为吸气性喉鸣及呼吸困难,占比高达78.6%(22/28),其次为呛奶及呕吐,占比为14.3%(4/28)。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23例(82.1%,23/28),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7例(23.8%),先天性心脏病6例(21.4%),喉气管疾病6例(21.4%),胃食管反流疾病2例(7.1%);后天获得性声带麻痹5例(17.9%,5/28),获得性因素中多发于食管、气管疾病术后(80%,4/5)。全部患儿中8例(28.6%)行气管切开。所有患儿随访时间1个月~4年,死亡4例。气管切开患儿8例中,1例12个月时顺利拔管,1例堵管中,余5例目前随访16~47个月声带仍无恢复。观察等待20例患儿中,11例(64.7%)在后期随访的1~38个月内痊愈,声带活动恢复,6例(35.3%)在后期随访的5~17个月内声带活动改善,活动后喉鸣。 结论 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病因以先天性多见,共患病因素多,临床多表现为喉鸣及呼吸困难,部分有吞咽困难。气管切开术在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中并不是普遍必要的,多数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患儿可自行恢复,预后较好,不要过早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和盲肠憩室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双源CT低辐射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效能,并分析急性阑尾炎与盲肠憩室炎的双源CT征象。结果:14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128例,14例正常阑尾(含10例盲肠憩室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双源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为90.62%,特异度为85.71%,准确度为90.14%,阳性预测值98.31%,阴性预测值50.00%;急性阑尾炎患者右下腹反跳痛例数多于盲肠憩室炎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高于盲肠憩室炎患者(P<0.05);CT征象: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直径大于盲肠憩室炎患者,腔内积气、腔内积液、腔内结石、局灶盲肠顶端增厚例数、右下象限渗出例数均多于盲肠憩室炎患者(均P<0.05),92.97%急性阑尾炎患者存在阑尾周围渗出而不存在盲肠周围渗出,100.00%盲肠憩室炎患者存在盲肠周围渗出而不存在阑尾周围渗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梭形细胞化生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4例甲状腺的梭形细胞化生,涉及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例包膜血管浸润型滤泡癌,进行染色,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结果4例中女性2例,男性2例,年龄45~67岁。临床表现:2例发现颈部包块,2例咳嗽、咳痰。肿块最大径3~8 cm。肉眼检查肿瘤包膜完整,切面灰红灰黄色,中央可见灰白区,占肿瘤的28%~40%不等,可囊性变。光镜下表现为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围绕血管呈漩涡状排列,可见滤泡结构与梭形细胞之间相互移行,梭形细胞温和,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显示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CK、CK19、Tg、TTF?1,E?cadherin在梭形细胞中表达减弱至阴性,局灶区表达SMA,Ki?67表达率低,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Calcitonin、CD34、STAT6、S?100、Desmin、HMB45等标记。4位患者经过30~96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的梭形细胞化生或转化为一种少见甲状腺病变,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支持梭形细胞来源于滤泡上皮,实质上是上皮向间质的转化。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需与甲状腺梭形细胞病变及肿瘤相鉴别,如梭形细胞型髓样癌、间变性癌、细针穿刺后修复性改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等。患者预后好,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并注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