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27篇
  免费   818篇
  国内免费   658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424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1130篇
内科学   647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28篇
特种医学   3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79篇
综合类   3900篇
预防医学   872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2614篇
  6篇
中国医学   3820篇
肿瘤学   55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659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895篇
  2011年   987篇
  2010年   839篇
  2009年   839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877篇
  2005年   864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644篇
  2002年   511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丘脑室旁核(PVT)向边缘系统部分区域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信息的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小鼠分为两组。将荧光金(FG)分别注入第1组动物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岛叶(IC)或杏仁中央核(CeA);将FG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射到第2组小鼠的两个不同核团(mPFC/IC、mPFC/CeA和IC/CeA);灌注固定前2 h再给予动物急性痒刺激。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PVT内向mPFC、IC或CeA投射、分支投射神经元的分布及其表达FOS蛋白的状况。结果:PVT内存在向mPFC、IC和CeA投射、分支投射并表达FOS的神经元,这些标记神经元在PVT内的分布和比例存在差异。结论:PVT内具有定位分布倾向的部分神经元借助分支投射同时向边缘系统的不同区域传递痒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肉桂叶中香豆素、肉桂酸、桂皮醛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GL Intertsil ODS3 C_(18)柱(4.6 nm×250 nm,5μm);流动相为乙睛-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为25℃。结果香豆素在0.345 2~3.452μg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肉桂酸在0.138~1.38μg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桂皮醛在0.214 2~2.142μg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9、0.999 0;香豆素平均回收率96.02%,RSD为0.25%;肉桂酸平均回收率96.43%,RSD为2.9%;桂皮醛平均回收率95.81%,RSD为2.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肉桂叶中香豆素、肉桂酸和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韩红艳  崔书克  王文献  王柯柯  张驰  高辉 《时珍国医国药》2020,(1):256-256,F0003,F0004
目的运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左侧支沟穴对健康人脑不同时间序列内低频振幅比率(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差异脑区的影响。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7个序列fMRI扫描: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扫描(R2-R5)、拔针后扫描(R6-R7),并将R2~R7序列与R1序列fALFF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得出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fALFF变化差异脑区。结果针刺健康人左侧支沟穴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fALFF差异脑区主要表现为:①右侧楔前叶在留针16min32s内及拔针后4min08s至8min16s内fALFF呈持续性衰减负激活效应;②左侧额中回在留针8min16s内,右侧额中回在留针4min08s至12min24s内fALFF呈持续性衰减负激活效应,右侧额下回在留针8min16s至16min32s内fALFF呈持续性增强正激活效应;③右侧旁中央小叶在留针4min08s内及留针8min16s至12min24s内fALFF呈间隔性增强负激活效应;④双侧小脑后叶仅在留针8min16s至12min24s内及拔针8min16s内fALFF呈较稳定增强正激活特征。结论结合上述激活脑区和支沟穴临床功效,推测右侧楔前叶、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和双侧小脑后叶为针刺健康人左侧支沟穴后随时间序列变化fALFF差异性激活脑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探讨沙棘的物质基础及抗糖尿病作用机制。方法类药性评估筛选沙棘活性成分并查找相关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搜索糖尿病相关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韦恩映射。借助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前5个核心基因与候选化合物利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利用Bioconductor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结果从沙棘中获得33个候选成分,相关靶点蛋白170个;筛选糖尿病相关靶点9310个,韦恩映射得到159个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筛选5个关键靶标JUN、AKT1、MAPK1、RELA、IL-6,涉及AGE-RAGE、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TNF等通路发挥抗糖尿病作用。结论沙棘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糖尿病的作用特点,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幼苗根、茎、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对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1组),连续3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2组)和多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3组),分别种植刺五加1年生幼苗,并对其根、茎、叶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L-苯丙氨酸,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咖啡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在多年生长刺五加土壤种植,对刺五加幼苗叶和根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茎中绿原酸和刺五加苷E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和金丝桃苷在多年生刺五加土壤种植的幼苗叶中未检出。在刺五加幼苗的根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茎中,咖啡酸,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槲皮素呈现负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叶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结论:植物和土壤在刺五加幼苗生长过程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反馈情况,整体而言,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对刺五加幼苗的次生代谢产物更具优势。研究结果为阐述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并为人工栽培刺五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均予以西医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第3代头孢霉素静滴(具体药物及剂量根据血象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而定);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阿奇霉素(希舒美)静滴10 mg/(kg·d),1次/d,连续静滴3 d,停药4 d,再静滴3 d。以及中药外敷治疗,药物由大黄、芒硝、炒芥子、炒桃仁组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药离子导入仪由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生产,药饼药物组成为石膏、杏仁、麻黄、甘草、儿茶等。以上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以啰音消失时间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啰音消失时间(5.17±1.60)d短于对照组啰音消失时间(7.57±1.2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外敷达到疏通经络,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9.
黄萌萌  王琪  李晓琦  陈彦 《中草药》2020,51(9):2460-2466
目的比较栀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确其差异标志物,为栀子与炒栀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精细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同时测定对栀子炒制前后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对栀子与炒栀子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成分。结果栀子炒制前后指纹图谱中共有15个峰,其中12个峰为两者所共有,栀子与炒栀子对照指纹图谱的全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91,而去除栀子苷积分后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80,低于0.90,可基本实现两者区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栀子与炒栀子可明显分为2类,并筛选得到贡献度较大的4个差异标志物,分别为峰3、5、9(栀子苷)、11(西红花苷I);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炒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含量显著降低,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显著升高。结论栀子炒制前后成分差异显著,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有效区分栀子与炒栀子,筛选得到的差异标志物可为其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