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17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显重吸收组(10例),部分重吸收组(8例),基本不变组(30例),增大组(13例)四组,配对比较每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重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基本不变组、增大组的首次CT检查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随访CT腰椎曲线指数[10.65(9.23,13.31)mm 比11.69(8.31,15.25)mm 比8.63(6.75,11.00)mm 比8.06(5.00,10.05)mm]、腰椎前凸角[46.30(43.96,48.18)°比45.36(44.15,47.67)°比39.37(32.27,45.74)°比35.39(29.60,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增大(P<0.05);增大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减小(P<0.05);基本不变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前后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均呈正相关(rs=0.50、0.47,P<0.05)。结论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随着腰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而增大,当腰椎突出椎间盘增大时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也相应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为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自2011年2月-2017年2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与否,作为自变量;并将性别、年龄、病程,有无发育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相关指标作为因变量。对上述10项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进一步将所有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处理。结果 237例CSM患者手术后,29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开门角度和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5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均为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脊髓后移距离增加、术后开门角度增大和颈椎曲度指数增加,均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CSA)在后路矫形术后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3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内腰椎前凸角(LIF)、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同时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Risser征、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椎体数目(NVF)及术前胸腰段/腰弯(TL/L Curve,TL/L C)。依据患者术前CSA分为颈椎前凸组(L组,术前CL0°)、颈椎后凸组(K组,术前CL≥0°);依据患者末次随访时CSA较术前的改变分为颈椎前凸增加组(I组)与颈椎前凸减少组(D组)。使用t检验分析L组与K组、I组与D组对应参数的差异性,使用LSD-t检验分析各组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参数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CL与I组和D组各参数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4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3例;年龄15.90±4.98岁,随访时间22.84±14.10个月。L组15例,K组17例;I组26例,D组17例。L组与K组、I组与D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TK较术前增加(P=0.000);术后TLK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CL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统计学差异。L组与K组术前CL(P=0.000)、LIF(P=0.029)、SVA(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末次随访时CL较术前改善(P=0.025),TK较术前增加(P=0.000);术后TLK较术前减小(P=0.002)并维持至末次随访(P=0.002)。I组与D组术前LL(P=0.043)、CL(P=0.009)有显著性差异(P0.05)。I组末次随访时CL较术前改善(P=0.008),TK较术前(P=0.000)及术后(P=0.001)增加;术后TLK较术前减小(P=0.005)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P=0.006)。D组术后LL较术前增加(P=0.011)并维持到末次随访(P=0.001)。I组术前CL与TK、SVA有相关性;D组CL术前与LL、SVA,术后与TLK、SVA,末次随访时与TLK有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后凸的患者较颈椎前凸的患者在术后CSA的改善更为明显;随访中TK增加、术后TLK改善可能有助于CSA的改善;术后只有LL增加而无TK、TLK的改变则可能不会引起CSA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曲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ACDF治疗的119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使用患者的颈椎X线平片测量融合前后椎间隙的高度。同时测量侧位片上第2颈椎至第7颈椎的Cobb角,以评估颈椎的整体曲度。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以说明置入椎间融合器对颈椎椎间高度和整体曲度的影响。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JOA及Nurick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椎间前高度(anterior intervertebral height, AIH)和椎间后高度(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height, PIH)均明显低于正常椎间高度(P<0.01),术后AIH明显升高,恢复正常;术后PIH与术前相比同样明显增加。术后颈椎曲度[(22.36±5.07)°]较术前[(16.53±6.85)°]明显增加(P<0.01),但是并未恢复至正常曲度。结论 ACDF手术能够完成有效的神经减压改善神经功能,并且该手术能够恢复颈椎退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及改善颈椎整体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X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12 Cobb角, TK)、腰椎前凸角(L1~5 Cobb角,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 及C2~7 SVA (Sagittal Vertical Axis)。26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记录C2~7 Cobb角。应用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主要统计方法。 结果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发生率75.0%,后凸发生率47.9%,失平衡发生率10.4%,失平衡者均合并颈椎后凸。AIS患者PI-LL<10°者占所有AIS患者的62.5%。AI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08)。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12 Cobb角显著降低(P =0.011)。胸椎后凸角度<30°组C2~7 Cobb角显著增大(P=0.021)。C2~7 Cobb角与T5~12 Cobb角成负相关(P =0.009),与L1~5 Cobb角成正相关(P=0.005)。C2~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及Lenke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 结论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者比例高于正常青少年,且多为后凸型。颈椎矢状位曲度与胸椎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相关,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指数无关。  相似文献   
7.
孙艳红  王海艳 《海南医学》2016,(23):3868-387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特征和主要临床症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治的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并伴有X线异常的青少年患者116例,根据X线平片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程度,将入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44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和变直分别占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的29.31%和37.93%;轻、中、重三组患者中头痛积分随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程度增加而逐渐加重,且血压呈上升趋势,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阳性Hoffmann征积分分别为6.0、18.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berg征阳性积分分别为18.0、35.5、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是颈椎病较早出现的X线征象,对青少年早期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及时明确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值将其分为JOA评分较低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和JOA评分较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析术前JOA评分与术前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的关系;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指数评估手术疗效,并分为疗效较好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和疗效较差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分析JOA评分改善指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幅度的关系。结果 JOA评分较低组和JOA评分较高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T_1倾斜角(T_1-slope,T_1S)、Cobb角、椎间盘高度、前柱高度、脊髓直径及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指数与T_1S改变值、前柱增高值均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颈椎曲度改变值、Cobb角改变值、前柱平均增高值和前柱较术前增高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402、0.351、0.447,均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评估CSM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价值较小。部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幅度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有利于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治疗过程中,不同学者使用的治疗方法及侧重点均不同。下面就各文献的侧重点不同,进行分类叙述。牵引牵引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宽,受挤压的椎动脉和神经得以放松。牵引一般都会与手法配合以提高颈曲恢复的效果。因为手法能更好的松解颈部肌肉等软组织的痉挛等,更利于颈椎的牵引。临床研究发现,牵引的时间、角度、重量等对牵引的效果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曲度牵引联合中频电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8月~2017年11月治疗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及曲度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频电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ND指数VAS评分以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CASCS);抽取治疗前后静脉血,检测栓素B2(TXB2)及炎症因子水平,评价综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ASCS评分均显著升高,N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以及TXB2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结论常规药物及曲度牵引治疗基础上给予中频电治疗,能显著提升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提高颈椎活动功能,减轻疼痛,与中频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下调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