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8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334篇
药学   7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有机溶剂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各类急慢性中毒时有发生。有机溶剂挥发至空气中呈无色透明状态,了解其在作业场所的挥发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通风排毒设施对于有机溶剂危害控制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有机溶剂挥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各类通风排毒设施存在的常见问题,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有机溶剂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广州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年广州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广州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病例数为6 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根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124份水样进行检查,其中前6个月中检测62份,后6个月根据检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策略,然后检测62份样本。分析对比两次检验结果即饮用水检测合格率。结果第1次的检验过程结果显示62份受检水样中有43例合格,合格率为71.67%;通过微生物培养质量控制策略,防止在标本采集、运输以及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结果显示62份受检水样中有54例为合格,合格率为87.1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微生物检验实施质量控制然后对饮用水受检样本进行检查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能够为居民安全用水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药品生产企业识别从非无菌产品和原辅料分离的微生物是否是不可接受微生物以及建立对应的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现行版关于“不可接受微生物”描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关于药品质量以及安全用药等要求,总结不可接受微生物判定标准;基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ICH Q6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关于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的比较,给出具体剂型以及原辅料不可接受微生物控制策略。结果与结论:非无菌产品中存在的不可接受微生物有可能降低或妨碍产品疗效,影响产品质量,对消费者健康有潜在风险,而目前药典中无清晰的定义和检验控制策略,生产企业应建立系统、清晰和可操作性的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控制策略,指导操作者进行不可接受微生物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策略。方法选取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83例,根据是否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分为甲减组和非甲减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分析其控制策略。结果18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其中21例(11.48%)患者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41例(22.40%)患者出现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时间为2~2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N分期、平均甲状腺剂量(Dmean)、V40、V45、V50、以及V55等指标是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年龄(OR=0.881,95%CI:0.832~0.934)、Dmean(OR=0.393,95%CI:0.1893~0.813)以及V50(OR=1.125,95%CI:1.051~1.204)是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三项指标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结论年龄<45岁、Dmean≥47.1 Gy或V50≥63.2%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鼻咽癌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明显升高。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将甲状腺Dmean控制在47.1 Gy以下,V50控制在63.2%以下能够有效保护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应用MR成像控制的聚焦超声制造高热及热敏脂质体实现影像引导下对骨给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实验经动物保护机构委员会批准。在MR测热法闭环温度控制下,应用聚焦超声在9只兔子大腿的骨肌交界面的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4-2012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丙型肝炎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丙型肝炎流行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全国累计报告丙型肝炎发病数为1 024 195例,其中死亡1 075例,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从2004年的3.03/10万上升至2012年的14.96/10万,年均增长率为22.09%;丙型肝炎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由2004年的3.42%上升至2012年的14.60%;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丙型肝炎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38∶1,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率最高的85岁以上患者为30.65/10万;丙型肝炎职业构成以农民最多,占37.50%。结论我国丙型肝炎发病率持续升高,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切断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目前预防控制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兴万  张旭  王全霞 《疾病监测》2007,22(5):327-328
目的 了解甘肃省务川县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人群在甲肝疫苗接种前后的甲肝流行特征.结果 接种甲肝疫苗前,甲肝发病逐年增高,发病高峰在4~8月,以学生发病为多,其次是农民,发病以5~9岁年龄为主.开展甲肝疫苗接种后,甲肝的发病率逐年下降,大年龄组发病比重增加,发病季节集中度降低,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年龄组发病差别不大,发病仍以农民与学生较多.结论 接种甲肝疫苗能有效降低甲肝的发病率,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东兴区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发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3-2011年东兴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数据分析采用X2检测.结果2003-2011年东兴区丙肝发病率在0.24/10万~8.17/10万之间,年均病发率为3.24/10万,2003年最低为2例,随后上升;东兴区绝大部分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少数乡镇发病率较高,但乡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087,P=0.297,P>0.05);丙肝发病在30-49岁的青壮年人居多,占总病例的47.48%;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病例以农民居多,占总病例的44.96%.结论东兴区的丙肝发病率2003年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今后要加强病情控制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为主,逐步建立起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