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58篇
  免费   4714篇
  国内免费   3655篇
耳鼻咽喉   354篇
儿科学   928篇
妇产科学   779篇
基础医学   6545篇
口腔科学   630篇
临床医学   15327篇
内科学   11480篇
皮肤病学   1373篇
神经病学   2688篇
特种医学   20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7篇
外科学   3047篇
综合类   29202篇
预防医学   10099篇
眼科学   812篇
药学   18435篇
  85篇
中国医学   10231篇
肿瘤学   212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515篇
  2022年   1573篇
  2021年   1687篇
  2020年   2148篇
  2019年   2166篇
  2018年   950篇
  2017年   1846篇
  2016年   2122篇
  2015年   2389篇
  2014年   4130篇
  2013年   4224篇
  2012年   5818篇
  2011年   6203篇
  2010年   5889篇
  2009年   5757篇
  2008年   6923篇
  2007年   6624篇
  2006年   6451篇
  2005年   6712篇
  2004年   5562篇
  2003年   5249篇
  2002年   4223篇
  2001年   3878篇
  2000年   3069篇
  1999年   2460篇
  1998年   2224篇
  1997年   2176篇
  1996年   2012篇
  1995年   1959篇
  1994年   1682篇
  1993年   1244篇
  1992年   1224篇
  1991年   1159篇
  1990年   1036篇
  1989年   1057篇
  1988年   302篇
  1987年   236篇
  1986年   189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及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d后,利用血栓弹力图对血小板抑制率及有关参数进行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A组(23例),无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B组(65例).改用氯吡格雷对A组患者持续抗血小板治疗7 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然后依据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分为良好组(血小板抑制率超过75%)、一般组(血小板抑制率为50%~75%)及无效组(血小板抑制率不足50%),分析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结果 88例患者经阿司匹林干预后,42例(47.73%)恢复良好,23例(26.14%)恢复一般,23例(26.14%)反应低下,有效率为73.86%(65/88).23例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者改服氯吡格雷后,19例(82.61%)恢复良好,3例(13.04%)恢复一般,1例(4.35%)反应低下,有效率为95.65%(22/23).A组治疗7 d后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途径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7 d后α角小于治疗前,最大振幅(MA)低于治疗前,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值大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脑微出血发生率低于良好组,脑卒中发生率、MA-AA值高于一般组和良好组,R、K值低于一般组和良好组(P<0.05);一般组脑微出血发生率、R值、K值低于良好组,MA-AA值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值得推广应用.阿司匹林抑制率维持于50%~75%有助于减少脑微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对肺出血新生儿血气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68例肺出血患儿,根据不同疗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34例。A组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B组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结果治疗后,B组的PaCO2(37.77±4.98)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A组的(42.55±6.32)mm Hg,PaO2(85.71±4.69)mm Hg、SaO2(92.35±6.07)%高于A组的(73.26±6.25)mm Hg、(89.4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PT(17.87±2.01)s、APTT(46.27±4.54)s、D-D(250.46±22.93)mg/L均低于A组的(21.54±2.25)s、(53.65±5.23)s、(283.67±24.65)mg/L,Fbg(2.76±0.22)g/L高于A组的(2.05±0.1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肺出血新生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指标与凝血指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微管是细胞骨架重要组成成分,是筛选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标。海洋生态系统的极端环境使海洋生物具备产生独特 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能力,为新药发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1972-2021年从海洋生物中分离鉴定的成 药性较好的微管去稳定剂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活性化合物来源、构效关系,临床研究进展,化学全合成及衍生物的 研究情况等,以期为医药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推进靶向微管海洋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HB-EG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首先通过抗体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检索大量文献,从中选取uPAR及HB-EGF进行验证。收集30例正常孕妇和50例子痫前期孕妇的血清标本,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HB-EGF、uPAR的表达,再选取10例子痫前期孕妇和6例正常孕妇的胎盘组织进行qRT-PCR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uPAR的表达高于正常孕妇(P<0.05),血清HB-EGF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孕妇(P<0.05)。qRT-PCR结果显示胎盘中uPAR mRNA表达量较低甚至不表达,HB-EGF mRNA的子痫前期孕妇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孕妇(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uPAR及HB-EGF在子痫前期孕妇胎盘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孕妇。结论 HB-EGF及uPAR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子痫前期有关。此研究证明HB-EGF和uPAR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同时血液中HB-EGF和uPAR的表达差异可能对寻找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丹皮酚为起始原料,经结构修饰得到25个新的丹皮酚肟类衍生物4a ~ 4y,其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h、4j对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且化合物4h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类药性,可作为新的抗血小板活性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几种实验室指标诊断早期肾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的280例患者或体检者的资料,其中2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观察组)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80例)和肾功能损害组(40例),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探讨各指标在受试者中的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 肾功能损害组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体水平升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损害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最好。结论 RDW、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升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三指标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肾损害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靛蓝(indigo, IDG)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致人巨噬细胞(THP-1来源)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LPS诱导THP-1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分别用0.4、4、40μmol/L的靛蓝作用于THP-1细胞炎症损伤模型1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白介素(IL)-1β、IL-6、IL-8、IL-23p19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mRNA表达的变化;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8、IL-23p19和TNF-α的含量差异。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靛蓝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细胞IL-1β、IL-6、IL-8、IL-23p19和TNF-α的转录水平(P<0.05)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8、IL-23p19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的流份。 方法 使用MTT法确定壮药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RAW264.7细胞安全给药浓度范围,通过ELISA法测定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TNF-a、IL-12、IL-6、IL-1β含量,筛选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的流份。 结果 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流份在0.06~2.0 mg/ml浓度范围内,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流份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浓度在0.5 mg/ml以上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在0.5 mg/ml以下对细胞活力具有增强作用。二氯甲烷-甲醇洗脱部位高剂量能抑制炎症因子IL-12、IL-6、TNF-a、IL-1β释放,对NO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 结论 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的二氯甲烷-甲醇部位抗炎机制是通过抑制NO、TNF-a、IL-12、IL-6、IL-1β炎症因子的分泌,二氯甲烷-甲醇(50:1)洗脱部位和二氯甲烷-甲醇(30:1)洗脱部位的抗炎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