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4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儿科学   189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9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13篇
内科学   425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3085篇
预防医学   389篇
药学   1310篇
  4篇
中国医学   39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663篇
  2007年   702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608篇
  2003年   596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370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304篇
  1994年   285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以及体表心电图对形成机制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所有数字化心电图数据入选统计。结果①窄QRS波心动过速,共计心电图记录1184人次,采自于941例病例,最终713例入选统计。②按有无窦性或其他室上性异位心律心电图对照,将病例分为"有对照组"(316例)和"无对照组"(397例)。有对照组,58.5%被判断有P波,无对照组,44.8%被判断疑似有P波,有对照组更易判断有无P波(P<0.001)。③有对照组和无对照组,在有P波者中,RP间期心动过速主要由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构成。结论窄QRS波心动过速中,主要形成机制是房室结内折返;记录体表心电图,能对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作出初步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是儿童时期晕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体位改变或直立后头晕、 头痛、 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 乏力、 晕厥等。通过直立或直立倾斜试验(HUTT), 可以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作出明确诊断, 从而达到有效的早期治疗, 减少儿童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为该类疾病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最终确诊为VVS或POT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患儿中,男性35例(40%),女性53例(60%),年龄4~15岁,发病高峰年龄10~13岁。88例患儿皆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为首发症状,经脑电图、脑脊液及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最终确诊为VVS 53例(60%),POTS 35例(40%)。有5例以一过性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患儿被误诊为癫痫。59例(67%)患儿发病前可追溯到诱因,常见诱因依次为长时间站立、体位变化及剧烈运动。66例(75%)有发作先兆症状,常见的先兆症状依次为胸闷、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及腹痛)及面色苍白。88例患儿均接受了健康教育、自主神经功能锻炼,53例VVS患儿予口服补液盐治疗,35例POTS患儿予口服补液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88例患儿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随访3、6、12、18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3%、93%、90%。结论 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为首发症状的患儿除了考虑神经系统疾病外,需警惕VVS及POTS等功能性心血管疾病,进一步HUTT检查可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5.
6.
摘 要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 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在石门县人民 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 48 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检查结果,总结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结果中的特点。 结果:对参与本研究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常为束支传导阻滞图样, 且常以右束支样图形比较多见。 结论:右心室前壁、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等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因素。 因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临床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中包括较多的类型,且患者存在的束支传 导阻滞检查图形也由于起源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3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短期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短期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与西地兰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速的临床疗效。方法1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n=82,予普罗帕酮治疗)和西地兰组(n=82,予西地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普罗帕酮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46%(75/82),明显高于西地兰组的80.49%(6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西地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地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且能缩短复律时间,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57岁,因"阵发性心悸1年余加重3 d"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表现突发突止,发作时伴有胸闷、乏力,持续1 h左右可自行缓解。3 d前患者过度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遂就诊于我院急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病史,无家族性心脏病史。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行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双肺呼吸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对窄QRS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窄QRS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普罗帕酮(1~1.5 mg.kg-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40 mL),观察组52例患者口服伊伐布雷定5 mg,Bid)进行治疗.治疗4 m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6分钟步行距离评价心功能,通过疗效评估评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均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而心率、QT间期(QT interval,QTc)、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cd)以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伊伐布雷定治疗窄QRS心动过速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电图表现,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