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48篇
  免费   6575篇
  国内免费   4027篇
耳鼻咽喉   911篇
儿科学   363篇
妇产科学   1001篇
基础医学   4017篇
口腔科学   2186篇
临床医学   10325篇
内科学   5744篇
皮肤病学   437篇
神经病学   1571篇
特种医学   39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72篇
外科学   7515篇
综合类   25162篇
预防医学   5007篇
眼科学   701篇
药学   10728篇
  118篇
中国医学   4475篇
肿瘤学   13925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716篇
  2022年   1734篇
  2021年   1959篇
  2020年   2607篇
  2019年   2539篇
  2018年   1180篇
  2017年   2172篇
  2016年   2427篇
  2015年   2601篇
  2014年   4015篇
  2013年   4073篇
  2012年   5456篇
  2011年   5628篇
  2010年   5278篇
  2009年   5236篇
  2008年   6108篇
  2007年   5306篇
  2006年   4866篇
  2005年   5491篇
  2004年   4410篇
  2003年   3716篇
  2002年   3032篇
  2001年   2833篇
  2000年   2303篇
  1999年   1926篇
  1998年   1629篇
  1997年   1564篇
  1996年   1369篇
  1995年   1192篇
  1994年   955篇
  1993年   635篇
  1992年   614篇
  1991年   494篇
  1990年   381篇
  1989年   382篇
  1988年   118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本刊2020年12月第55卷第12期发表的《基于MR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第1156页图1中医院名称应为“烟台毓璜顶医院”,特此更正并致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及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d后,利用血栓弹力图对血小板抑制率及有关参数进行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A组(23例),无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设置为B组(65例).改用氯吡格雷对A组患者持续抗血小板治疗7 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然后依据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分为良好组(血小板抑制率超过75%)、一般组(血小板抑制率为50%~75%)及无效组(血小板抑制率不足50%),分析阿司匹林抑制率对脑微出血的影响.结果 88例患者经阿司匹林干预后,42例(47.73%)恢复良好,23例(26.14%)恢复一般,23例(26.14%)反应低下,有效率为73.86%(65/88).23例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者改服氯吡格雷后,19例(82.61%)恢复良好,3例(13.04%)恢复一般,1例(4.35%)反应低下,有效率为95.65%(22/23).A组治疗7 d后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途径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7 d后α角小于治疗前,最大振幅(MA)低于治疗前,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值大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脑微出血发生率低于良好组,脑卒中发生率、MA-AA值高于一般组和良好组,R、K值低于一般组和良好组(P<0.05);一般组脑微出血发生率、R值、K值低于良好组,MA-AA值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对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值得推广应用.阿司匹林抑制率维持于50%~75%有助于减少脑微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性能,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癌的体内外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以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分散系数(PDI)及Zeta电位,及其在不同生理介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PBS的混悬液)中的稳定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大小;精确称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质量,并采用HPLC法测量番荔素中番荔辛,计算载药量;用酶标仪在540 nm处测量不同浓度(2、1.5、1、0.5、0.25、0.125 mg/mL)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与5%葡萄糖溶液等渗液的吸光度,并计算溶血率;采用透析袋法考察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划痕实验与MTT实验对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外药效学考察。构建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小鼠模型,以紫杉醇注射液为阳性对照,对不同剂量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的粒径为(160.6±1.0)nm,PDI为0.082±0.023,Zeta电位为(-28.10±1.14)mV,透射电镜下呈球状。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在5%的葡萄糖、血浆中稳定,无溶血现象;在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番荔素原料药相比,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显著增加。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iv给药14 d后,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0.4 mg/mL组对黑色素瘤肺部转移抑制率可达到91.6%,S-100蛋白的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下调。结论 香菇多糖可作为稳定剂制备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香菇多糖–番荔素纳米粒对黑色素瘤肺转移癌初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卫  贺双艳 《中国药事》2022,36(9):1049-1060
目的: 制备辅酶Q10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SMEDDS),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研究。 方法:以粒径和自乳化时间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SMEDDS处方比例; 再通过考察混合油相中辅酶Q10的饱和溶解度来确定辅酶Q10 SMEDDS处方载药量;最后考察促饱和物质与辅酶Q10 SMEDDS的相容性及乳化后的稳定性,得出加入促饱和物质的种类和用量;并对辅酶Q10 S-SMEDDS的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辅酶Q10 S-SMEDDS的最优处方为中链甘油三酯(MCT)-聚氧乙烯醚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EL)-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配比为30.92∶58.94∶40,辅酶Q10的载药量为8.3%,羟丙甲基纤维素K100(HPMC K100)的加入量为 2%,形成的微乳粒径平均值为28.90 nm,乳化时间平均值为29.49 s,电位平均值为-31.15 mV,溶出度在20 min时达到90.11%。结论:所制备的辅酶Q10 S-SMEDDS可明显提高其溶解度,且乳化后稳定性更好,比普通SMEDDS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凌攀  凌维  王晓凤 《现代预防医学》2022,(18):3305-3309
目的 分析2014—2021年四川省放射性职业健康体检中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情况,为今后职业健康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1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资料为放射组,相应年份的非放射工作人群为对照组,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分析,并对异常增高者(>4‰)的暴露工龄、工种及停止暴露年限采用t检验、u检验、方差检验及χ2检验等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放射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348,P = 0.019),放射组2014—2019年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均值有缓慢下降趋势,2020—2021年有较明显增高(2020—2019年间k - w检验h = 3.961,P = 0.002),而对照组呈波动性呈不规则变化;各年度放射组异常增高人数占比与对照组异常增高人数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计值χ2 = 51.425,P<0.001);而根据工种的不同,放射医学组与非放射医学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4.524,P<0.001),核医学组与放射治疗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778,P<0.001),介入治疗组与放射治疗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565,P<0.001);涉核部队暴露工龄接近,停止暴露年限小于10年和大于40年异常增高所占比例分别与另外4个区间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46,P<0.001;χ2 = 6.977,P = 0.008)。结论 四川省从放人员微核异常率近两年呈增高趋势,特别是介入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占比明显,建议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8.
背景:肺是原发性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转移的目标器官之一。尽管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检查肺部转移最广泛的应用方法,但发现早期的肺转移灶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如果能在最早的时间点上,经胸部CT扫描而发现肺转移,可能会改变癌症的分期,并且该信息可能会影响临床治疗决策,将使患者受益。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CT扫描是否可以在比当前更早的时间节点上发现肺转移。 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随机选择120例肺转移患者的CT检查影像及临床病史资料,并回顾性分析扫描结果。这120例患者患有原发性肺癌、食道癌、肠癌及肝癌。经过后来CT扫描证实有肺部转移的患者均进行了多次胸部CT检查(包括术前胸部CT)。检查早期的CT扫描以确定是否在相同位置的肺转移灶已被诊断或漏诊。根据原发癌的类型和邻近血管的分类对肺转移的漏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漏诊的肺转移病例为42/120(35%),其中单发转移为21例,多发转移为21例。遗漏转移的地方,在肺段区域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 <0.01)。临近血管、胸膜或叶间裂似乎是漏诊肺转移的重要因素(P <0.01)。 结论:在CT扫描中出现的早期肺转移有相当一部分被放射科医生漏诊。通过培训改进以及技术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检测),CT扫描可以在更早的时间节点上诊断出肺转移,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转移瘤指所有主要累及椎管内结构的继发性肿瘤,其常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等。为了预后分析和手术干预决策的选择,根据累及椎管内结构的位置,一般将“椎管内”转移瘤进一步细分“椎管内硬膜外”(简称“硬膜外”)、“髓外硬膜内”(简称“硬膜内”)、“脊髓髓内”亚类。椎管内转移瘤发病率较脑转移瘤低,相应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证据少,本文基于国内椎管内转移瘤诊疗经验,结合国际同行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椎管内转移瘤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椎管内转移瘤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介绍了德国胃癌腹膜转移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治疗经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和(或)胃切除术可以在有潜在治愈性的情况下实施,但仅能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并根据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临床决策开展。目前,德国正在进行有关CRS+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也进行着有关胃癌切除术后辅助HIPEC治疗的临床试验。德国发明的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技术联合系统性化疗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处理及预防腹水等并发症,期待有更多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