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0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92篇
临床医学   1085篇
内科学   199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22篇
综合类   3310篇
预防医学   813篇
药学   1768篇
  47篇
中国医学   317篇
肿瘤学   1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544篇
  2016年   51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1049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816篇
  2011年   672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邓卓  李玢  张瑜  杜善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3):2368-237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114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62例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各方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腹腔镜手术短期效果良好,生存率相当,在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完善的腹腔镜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电针对直肠癌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性开腹手术而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60例。A组设为空白对照组,B组于手术前1 d、C组于手术前1 d和麻醉诱导前30 min、D组分别于手术前1 d、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手术后1 d行电针。分别于手术前1 d电针前(T1)、麻醉诱导前电针前(T2)、术毕(T3)和手术后1 d电针后(T4)4个时间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用Sysmex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进行计数;ELISA检测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与热反应蛋白70(HSP70)以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干扰素(IFN-g)、白介素4(IL-4)水平,并计算IFN-g与IL-4比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的细胞含量并计算两者比值。结果HSP70与CRP水平、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数、IL-4与IL-6水平变化趋势均一致,4组T1、T2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T3和T4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T3和T4时间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D组T4时间显著低于C组(P<0.05);4组T2时间与T1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高于T2时间(P<0.05),T4时间低于T3时间(P<0.05)。IFN-g变化不显著(P>0.05),IFN-g/IL-4、CD4/CD8变化趋势与以上相反。结论电针术前使用对直肠癌患者无显著疗效,但能够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并且随着电针次数的合理增加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4.
摘 要目的:对泌尿系统结石采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 2018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92 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6,开腹手术)与观察组(n = 46,微创经皮肾 镜取石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 97.83 % (45/46)高于对照组的 80.43 %(37/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 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0.87 % 低于对 照组的 28.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泌尿系统结石采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对结石清除效 果较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6.
〔摘 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在胃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100 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给予开腹全胃切除术,观察 组给予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 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 对胃癌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妇产科手术多以腹部切口为主,因其属于Ⅱ类切口,故存在一定的术后感染概率。本研究分析妇科开腹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16-08-01-2018-11-30三门峡市湖滨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宫肌瘤行开腹手术治疗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开腹子宫切除术腹部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贫血(OR=5.228,95%CI为2.005~13.632,P=0.001)、切口长度10cm(OR=5.613,95%CI为2.165~14.550,P0.001)、术中输血(OR=1.156,95%CI为1.539~4.478,P=0.009)、糖尿病(OR=4.802,95%CI为1.629~11.474,P=0.003)和术前未备皮(OR=8.926,95%CI为3.560~22.382,P0.001)为开腹子宫切除术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贫血(OR=14.541,95%CI为1.195~17.697,P=0.036)、合并糖尿病(OR=5.985,95%CI为1.381~21.098,P=0.017)和手术时间3h(OR=5.836,95%CI为1.392~24.501,P=0.016)为开腹子宫切除术腹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术前贫血、合并糖尿病及手术时间3h者应引起临床重视,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67-1972
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首要治疗措施, 开腹及微创手术路径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均被广泛应用数年。子宫颈癌开腹与微创手术非劣效随机对照研究(LACC)的结果颠覆了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 开腹子宫颈癌根治术回归为唯一标准术式。基于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对患者生存结局影响的再研究, 以及一系列改良后的肿瘤结局研究, 提示微创手术路径在早期子宫颈癌的应用需重新审思。本文围绕这一话题, 对可能影响微创手术路径肿瘤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并对手术适应证及复发模式进行分析, 提倡推行微创路径的"无肿瘤"暴露的标准化术式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应用于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95例,其中44例采用开腹修补术为开腹组,51例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为腹腔镜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清胃泌素水平,术前、术后3 d应激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1 d、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应用于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恢复时间,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