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62篇
  免费   968篇
  国内免费   1122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448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651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4020篇
内科学   2149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77篇
特种医学   11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4243篇
综合类   7384篇
预防医学   93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469篇
  17篇
中国医学   2016篇
肿瘤学   17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971篇
  2013年   1016篇
  2012年   1329篇
  2011年   1562篇
  2010年   1539篇
  2009年   1580篇
  2008年   1731篇
  2007年   1662篇
  2006年   1710篇
  2005年   1605篇
  2004年   1301篇
  2003年   1264篇
  2002年   1051篇
  2001年   1030篇
  2000年   737篇
  1999年   692篇
  1998年   667篇
  1997年   607篇
  1996年   521篇
  1995年   421篇
  1994年   375篇
  1993年   289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鳖中的纤溶活性蛋白是从地鳖中提取的具有抗栓及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其口服易被上消化道酶分解从而限制了应用。采用恒流泵滴制法开发地鳖纤溶活性蛋白时间/pH依赖口服结肠靶向微囊(EnpolypHaga fibrinolytic protein oral colon targeting microcapsules, CTM-EFP)。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到包封率为60.17 % ± 2.72 %、载药量为15.50 % ± 0.44 % 的最佳配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微囊呈球形、表面光滑,在人工肠液中24 h的累积释放度为99.53 % ± 0.69 %,在人工胃液中24 h累积释放度为7.43 ± 1.04 %,通过时间/pH依赖达到结肠靶向作用。CTM-EFP在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放曲线符合Korsmeyer方程,提示地鳖纤溶活性蛋白(EnpolypHaga fibrinolytic protein, EFP)是通过扩散和侵蚀机制结合释放的。CTM-EFP为EFP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种新的剂型,为EFP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细胞急性淋巴瘤9L(BCL9L)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其对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68例结肠癌患者。对患者结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CL9L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BCL9L mRNA。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结肠癌手术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Spearman检验分析BCL9L蛋白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BCL9L蛋白表达评分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与BCL9L蛋白高表达患者相比,低表达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晚期(Ⅲ或Ⅳ期),以及切缘肿瘤细胞阳性比例更高(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8~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36例肿瘤无复发,32例复发;复发的患者中30例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晚期、切缘肿瘤细胞阳性和BCL9L蛋白低表达均是结肠癌术后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后3年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52.9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征象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GCTTS进行回顾性研究。男6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2.5±10.1)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局灶型GCTTS 9例,病灶与腱鞘关系密切,位于手指5例,均呈≥180°包绕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其中左手1例360°包绕拇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弥漫型4例,病灶呈散在结节样或团块状分布于膝、踝关节腔及周围存在滑膜组织的间隙内。与邻近骨骼肌相比,T1WI上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为主,右髌上囊内病灶大部分囊变且T1WI上囊液呈稍高信号。T2WI/PDWI上病灶信号复杂,内见低信号区。病灶实性部分不均质强化。镜下见较多单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并见散在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GCTTS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是其病理改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简介】ALPPS全称为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一期手术离断或分割肝实质,结扎门静脉分支;二期手术彻底离断病肝并取出。此术式主要针对因肝脏肿瘤占位过大、常规切除会导致剩余肝脏体积(FLR)不够且需要行扩大肝切除术的肝脏恶性肿瘤而采用的手术方法。其目的为通过一期手术促进健侧肝脏增生,从而为二期手术施行根治性切除创造有利条件。该视频病例采用机器人辅助进行一期手术,开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不同入路3D腹腔镜手术,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侧方入路,观察组采取动脉优先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短期疗效及预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t=5.763、27.316、6.485,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主动进食时间更短,短期疗效更优(t=18.656、6.928、6.153、6.462,均P<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6%(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48)。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1)。 结论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相较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短期疗效及预后均更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全身系统治疗为目前常用基本策略。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证据表明,发生在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肿瘤病理学特征、分子发病机制及预后存在差异。目前对左、右半结肠癌之间存在的这种异质性差异尚无明确的区分对待策略,国内外指南也尚无定论,因而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预后差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是近年临床上争议的热点,也有其发展的过程。前腹腔镜时代直肠癌手术更多的是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保留或不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一般不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253组),近年随着手术越来越规范,更多的强调行253组淋巴结清扫,为了手术方便多行IMA根部离断,不保留LCA,同时带来一系列临床问题的探讨,又提出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本文列举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要求、关键技术、以及临床意义,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保留左结肠动脉一定要在根治的前提下,在腹腔镜下更易做好,该术式改进有很多优点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5-羟色胺受体3B亚基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86例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POCD组(认知功能障碍,n=28)和对照组(无认知功能障碍,n=58),采用SPSS22.0完成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等采用独立t检验;5-羟色胺受体3B亚基的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患者术后POCD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rs10789970呈多态性分布,POCD组基因型主要表现为CC的野生型比例显著增高(P<0.05)。POCD患者rs10789970为CC、CT和TT的患者智能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分别为(15.7±3.8)分、(17.8±3.8)分、(20.0±2.8)分(P=0.00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rs10789970的野生型CC是结肠癌患者术后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21(1.02~1.40), P=0.002]。术前两组患者焦虑自我评分和抑郁自我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OCD组患者术后3 d时焦虑自我评分和抑郁自我评分均显著增高,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rs10789970多态性分布有关,可恶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尾侧入路法与中央入路法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115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n=57,采用尾侧入路)和对照组(n=58,采用中间入路)。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初次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尾侧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优势,两种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手术摘要:患者男性,72岁,因间断腹胀2个月入院。既往开腹阑尾切除手术史。辅助检查肠镜:距肛门70 cm环周肿物;活检:结肠腺癌。结肠增强CT:结肠肝曲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符合T4aN1M0。诊断:结肠癌(cT4aN1M0)。手术: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D3),右腹大网膜、腹壁、右半结肠粘连,首先采用外侧入路分离粘连及右半结肠系膜外侧达结肠肝曲;再采用内侧入路沿肠系膜上静脉由回结肠血管向头侧游离清扫,最后上腹辅助切口完成回结肠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