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1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87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65篇
中国医学   1950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21-229
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用"、"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搜索1990年~2019年国内报道的有关中药外用不良反应事件,整理其用药情况(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外用说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现、诊断、累及系统等),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药性形成过程和现代药性认识方式的思考,本课题组提出"以效识性"观点,以此观点为核心,文章从四气、五味、归经3个方面,以"有其效而无其气""有其效而无其味"及"有其效而不归其经"为纲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载中药中存在"有其效而无其性"现象的中药的药性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了基于"以效识性"观点的中药药性再认识的研究思路。"以效识性"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研究奠定基础,为新发现中药的药性认识提出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引经是中药归经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药作用的定位、定向理论,临证时合理运用引经报使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溯中药引经报使的历史沿革,总结归纳云南省荣誉名中医沈家骥主任运用引经药的经验心得,分析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借助典型验案阐述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临床辨证论治合理配伍中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逆其证而治的特点决定了治法往往是相反成对的,基于治法而言的药性也可以相反而分的。现将相反药性配伍由"相反相成法"更名为"相反药性并用法",论述了此法的内涵及6种代表形式:补泻并用、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散收并用、动静并用、燥润并用。分析经方、时方及古今医案发现,除药味数极少的方剂外,"相反药性并用法"是普遍存在的,相反药性药物的药效并不互相抵消,而是互相制约,并行不悖,各奏其效,方剂中体现此法的形式越多,临证中运用的范围越广,且此法涵盖12种基本治法而尤显重要。因此,临证中应当主动运用此规律审查处方配伍,一般而言,至少需要兼顾6种形式之一而避免单一药性组方,且需根据病证协调相反药性在处方中的整体用药比例。  相似文献   
5.
寒热错杂证指寒证、热证错杂并存于机体的一类证候群。《伤寒论》完善了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系,形成了“寒热并用”理论,创立一系列寒热同调的方剂。在糖尿病中寒热错杂型的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现在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糖尿病寒热错杂证,并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及临床上“寒热并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了针对该型糖尿病的治疗思路为寒热并用,立足脾胃,斡旋气机,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6.
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温寒通阳,解结生津,具有寒热并用的特点,为厥阴代表方剂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错综复杂,呈现寒热错杂、正虚与邪实并存的特点。现引证相关经典原文结合临床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阐释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论述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从厥阴病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基础,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是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3味药材精制而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及冠心病所致慢性左心功能不全II、III级气阴两虚证。根据质量标志物概念,从物质基础、药效、网络药理、药动学及药性等方面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人参皂苷Rb1、Rg1、Rf、Rh1、Rc、Rb2、Ro、Rg3及麦冬皂苷C、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果糖、五味子醇甲13个成分为质量标志物,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基于质量标志物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进行质控方法研究,可以为中药注射剂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盼  陈雨微  丁丽琴  曹世杰  张德芹  邱峰 《中草药》2019,50(22):5577-5583
辛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通常具有“发散”“行气”和“行血”的作用,且辛味中药在传统医学临床应用中占有较大比例。结合中药辛味的功效内涵及传统中医理论对消渴证的认识,阐述辛味中药与消渴证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辛味中药对“消渴三消”的治疗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临床角度明确维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节点或可以明显改善的症状,统一其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其临床诊疗过程,开发有效的院内制剂。方法 (1)以《医学之目的》等29部维医药学古籍,有关诊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内容的条目和章节为研究对象,对病种的病名、学术思想、病因病机、诊断、证候的论述、疗效判定、治疗方法及其技术、制剂等方面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和提升;(2)收集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等180例溃疡性结肠炎既往住院病历的人口学、诊断学、治疗学、护理学及疗效评价等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分析;(3)以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等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维医药综合疗法对2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4)对比黑马尔江散等7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院内制剂进行研究,并其中君药没食子进行成药性研究。结果 180例(有效病历155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既往住院病历中,临床控制40例(25.80%),显效38例(24.50%),有效67例(43.20%),无效10例(6.5%)。(3)250例(有效病历233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患者,按综合疗效分析:临床控制47/233(20.2%),显效95/233(40.8%),有效91/233(39.1%),无效0/233;按黏膜病变疗效分析:临床痊愈90/233(38.6%),显效38/233(16.3%),有效86/233(36.9%),无效19/233(8.2%);治疗后可使腹泻、脓血便、腹痛、发热的改善极其显著(P<0.001)。(4)取得了比黑马尔江散等7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院内制剂的医院制剂生产批准文号;这些制剂的君药没食子制成口服结肠定位胶囊,验证其对大鼠结肠溃疡模型具有明显的促进溃疡愈合作用(P<0.01),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镇痛作用。结论明确了维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定位及其治疗特点;优化后治疗方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其中临床控制率从25.8%提高到38.6%,该制剂直接作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处,提高生物利用度;提示没食子提取部位口服结肠定位制剂成药的可行性,为其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