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4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23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3073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824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241篇
神经病学   213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6100篇
预防医学   4325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642篇
  24篇
中国医学   608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749篇
  2013年   938篇
  2012年   1198篇
  2011年   1204篇
  2010年   1108篇
  2009年   1206篇
  2008年   1395篇
  2007年   1258篇
  2006年   951篇
  2005年   848篇
  2004年   585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以泰山医学院2007年以来在校生六年体质健康数据为基础,随机抽取传统教学、"基础课+选项课"教学以及"基础课+选项课+阳光体育课"三种教学模式下7000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更符合现代大学生"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更好的解决体育课程教学控制与学习自由的这一矛盾,切实促进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状态。其在大学生中的发生较普遍,尤其是医学专业大学生(简称医学生),由于医学专业大学生其专业的特殊性,造成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深入了解医学生亚健康的状况,分析其形成因素,以便相关机构根据其成因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对维护医学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状况,探讨健康教育有效方法和形式,为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市在校大学生1 36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71.3±4.7;城镇学生问卷平均分(73.7±4.1)高于农村生源学生(71.8±4.5);月消费水平最高的学生(≥2000元)认知得分最高(74.0±4.4);大学生对常见有毒有害食品知晓率均高于85%,对食物中毒的知识掌握程度尚可(70%~80%);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苏州市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认知程度尚可,但仅少部分学生认知程度较高。应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获取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饮食卫生行为,以保障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存在,但大学生熬夜与其健康危害认知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熬夜习惯和对熬夜危害的认知情况,提出相应减少熬夜情况的措施。方法选取2019-09-14-2019-09-21选取吉首大学大田湾校区、砂子坳校区、张家界校区2019、2018、2017和2016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校内网络,在线问卷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熬夜频率、熬夜原因、熬夜危害、熬夜危害认知情况、熬夜对学习产生影响、以及是否愿意改变熬夜习惯,熬夜危害情况以大学生熬夜后自述身体所产生的变化,比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内分泌紊乱等变化进行判断。结果共回收311份调查问卷。12:00之前入睡188名,24:00之后入睡123名,熬夜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5%。24:00之后入睡大学生中,男56名,女67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6,P=0.02。123名熬夜大学生熬夜原因中,学习占45.5%,上网查资料占39.0%,看电视剧占35.0%,玩社交软件占37.4%。24:00~1:00是熬夜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学习和上网查资料是最主要的原因,2:00以后,基本上没有学生熬夜。认为熬夜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人数为171名,以7d为1个周期,其中认为熬夜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学生,每天熬夜人数为29名(14.5%),每周熬夜1~2d人数为74名(47.6%),每周熬夜3~4d人数为34名(18.9%),每周熬夜5~6d人数为13名(9.3%),从不熬夜人数为21名(10.0%);熬夜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皮尔逊相关性系数R=0.027,表明每周熬夜天数与熬夜危害认知度之间不相关,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能减少熬夜人数。每周熬夜天数与熬夜危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69,P>0.05。结论熬夜习惯和熬夜危害认知度之间不相关。为减少熬夜人数,应鼓励学生遵守睡眠卫生习惯,对学习和课外活动进行充分的时间管理;对于自制力低下的学生和由于环境导致熬夜的学生,可以相应采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探究大学生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角色责任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大学生角色责任心问卷》《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量表》《高职学生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对5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角色责任心、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的得分分别为(62±9)、(55±11)、(101±19)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角色责任心、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两两呈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契约在角色责任心与组织公民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见,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角色责任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健全高校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需求问卷,对高校1,0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健康素质总体较好;部分大学生健康状况较差,患有疾病。大学生的运动状况欠佳;,饮食存在无规律现象。大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有一定的了解,对学校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满意,但对学校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接纳度并不高。学校健康教育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结论高校需针对大学生对健康教育服务的特点和需求,提供贴近实际的、有水平的健康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吴燕  孙静  顾芮萌  李荐中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96-1799
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抑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目的 探究循经冥想训练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2018年4月,在以循经冥想课题组的名义招募的某大学本科生中,发放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自愿接受循经冥想训练的60人。根据受试者性别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循冥组和静息组。其中循冥组30人进行4周循经冥想训练,在开始循经冥想训练前和循经冥想训练结束后填写SDS并进行E-prime情绪图片评价任务。静息组30人进行静息训练,其余与循经冥想组相同。比较两组前测、后测及前后测差值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前测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测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评分前测与后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组前测与后测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冥组后测积极情绪图片评分低于前测、消极情绪图片评分高于前测(P<0.05)。两组前测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冥组后测SDS评分低于静息组,SDS评分前测与后测差值高于静息组(P<0.05)。循冥组和静息组后测SDS评分均低于前测(P<0.05)。结论 循经冥想能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可能是由于其能够改变人的情绪认知评价和睡眠质量,使人变得平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东省5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0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在性别、地域来源等有差异。结论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情感引导,尤其不能忽视对女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医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医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实践,阐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心理危机管理的特性,并从建立预警系统、增设心理委员、危机处理的专业化及危机干预策略等方面探讨在医科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司荣婷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56-556
医学院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人际交往障碍。这些人际交往障碍常常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急需要针对他们这些问题做出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