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20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61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0篇
综合类   1179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83篇
药学   495篇
  6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29眼为填塞组。术后3个月进行两组效果比较。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2, P=0.219;t=-0.518, P=0.608)。术后两组黄斑孔均闭合且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填塞组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遮盖组(t=-2.485, P=0.019), 椭圆体带缺失长度小于遮盖组(t=2.230, P=0.03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其黄斑孔愈合厚度与椭圆体带缺失长度优于内界膜遮盖, 但是两组闭孔率与术后视力提升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PPV联合ILM翻转覆盖组30例30眼(组1),PPV联合ILM填塞组26例27眼(组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情况、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并发症,并探讨术后BCVA与术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术前BCVA、裂孔分期、术前裂孔底径及眼轴长度均无差异(P>0.05)。组1患者裂孔闭合率为97%,其中1型闭合为80%;组2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其中1型闭合为78%,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无差异(P=0.99),1型闭合率也无差异(χ2=0.04,P=0.84)。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CVA均优于术前(均P<0.01),术后1mo组1的BCVA优于组2(t=-2.20,P=0.03)。术后1mo两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无差异(t=0.407,P=0.69)。术后1mo患者的BCVA与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35,P=0.004;r=0.440,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及ILM填塞术治疗大底径IMH裂孔闭合率高,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后BCVA可能优于ILM填塞组;术后BCVA与术前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术前裂孔底径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资料患者女性,56岁。入我院前12 d于当地医院行右侧扁桃体切除术(剥离法),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可,顺利出院。入我院前3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扁桃体手术创面出血,再次入住当地医院,行全身麻醉下右侧扁桃体术后止血,术中出血较剧烈,出血部位位于右侧扁桃体上极,缝扎止血效果不佳,遂予以纱布块局部压迫止血。填塞3 d后,试行取出右侧扁桃体窝填塞纱布块后,再次出现喷射性大出血,遂立即再送手术室急诊全身麻醉下行纱布块填塞压迫止血。出血基本控制后,保留气管插管,送我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平素体健,无慢性疾病史及重大疾病史。入我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经鼻气管插管固定、通畅,右侧扁桃体窝纱布块缝扎固定,未见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切口两种处理方式的利与弊,并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对策。 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84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一期缝合组比开放填塞组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5);感染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5,P<0.05)。由于样本量不足,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肠癌Miles手术会阴部切口的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个体化治疗是最佳的选择。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方式,为了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介绍镜下撬顶复位植骨填充治疗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一2018年1月,对16例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顶复位,植入同种异体骨,并以自体骨栓填塞固定进行治疗。首先建立标准膝关节镜内外侧入路,利用前叉定位器确定胫骨平台塌陷的中心点,调整好角度并钻人1枚导针。利用骨软骨移植系统中取骨器,在导针的引导下,取出长约1.5 cm的圆柱状骨栓。使用骨软骨移植系统中配套的平头圆形顶棒,由所建立的骨通道直达塌陷胫骨平台下方,并在关节镜监视下缓慢进行撬顶,使胫骨平台恢复平整。然后将同种异体骨由取骨器的空腔塞入复位平台的下方,并在关节镜监视下再次用平头圆形顶棒打压实。最后待植骨充分后,将所取骨栓填塞至骨窗中。[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4~40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VAS评分和IKD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下撬顶复位植骨填充治疗Schatzkelll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直视下复位和手术创伤小的优点,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密网支架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1例先前行单纯弹簧圈填塞,2例先前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1分。使用PED联合弹簧圈1例,单纯PED置入2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出院当日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0分。术后影像学随访1例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选择的复发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