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2篇
肿瘤学   4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爱钦 《吉林医学》2014,(27):6205-6206
<正>扁桃体周脓肿为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性反应,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咽旁间隙感染即发生在咽旁间隙的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蜂窝织炎,后发展形成脓肿。引起咽旁间隙感染的原因多为牙源性以及腭扁桃体炎和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偶继发于腮腺炎、耳源性炎性反应和颈深上淋巴结炎。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感染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纵膈炎、败血症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2007年~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因咽痛、吞咽不畅4d于2009年7月17日2:30急诊入院。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平素体健。体检:体温37℃,脉博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30/100 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咽部黏膜充血,双扁桃体不大,下咽部肿胀,颈前软组织肿胀、变硬,表面充血,未触及明显包块。入院诊断为咽旁间隙感染,给予头孢孟多针3g,维生素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病变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咽旁间隙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咽旁间隙感染14例、原发性肿瘤32例(良性24例、恶性8例)、其他部位肿瘤累及咽旁间隙5例、异物4例;46例行手术治疗,7例行单纯放化疗,2例抗感染药物治疗。结论咽旁间隙病变以原发性良性肿瘤多见,其次为感染、恶性肿瘤,异物少见。  相似文献   
4.
<正>咽旁间隙也称咽外侧间隙、"危险间隙",位于咽的两侧,左右各一,底向上达颅底,尖向下至舌骨。咽旁间隙感染指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感染可向周围广泛扩散,一般累及周围组织、神经和血管[1],临床上较少见,一旦发生,危及生命。2012年7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1例咽旁间隙感染致颈部大血管破裂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咽旁间隙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咽旁间隙肿瘤的复杂性,也自然成为影像学诊断的难点部位之一[1]。发生咽旁间隙肿瘤最常见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其次为神经鞘瘤[2]。从CT上详细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肿瘤边缘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9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对其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结构,了解该径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内镜辅助下对新鲜尸头标本5例(共10侧)行经口径路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茎突前间隙以咽上缩肌及翼内肌作为解剖标志,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茎突前间隙的后界也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标志,重要的血管及后组颅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位于茎突后间隙。以茎突尖端为标志测量距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5±0.08)mm(2.94~3.14 mm)、(2.94±0.04)mm(2.44~2.56 mm)、(1.50±0.03)mm(1.46~1.56 mm);以茎突咽肌为标志进行测量,距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0±0.03)mm(2.96~3.04 mm)、(5.99±0.03)mm(5.94~6.04 mm),而舌咽神经基本紧贴该肌内侧面。副神经的走行距离茎突及茎突咽肌较远,经口手术径路几乎不会碰到。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可较好的暴露咽旁间隙结构,咽上缩肌、翼内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和各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神经鞘膜瘤最多见,其次为混合瘤,其它类型的肿瘤较少见。手术方法有经颈侧入路25例、经口咽入路8例、颈口联合入路2例,手术均能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5年,术后复发1例(为多形性腺瘤)。结论CT、MRI和DSA等是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位置、大小、范围的良好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进路,但颈侧进路,能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10.
咽旁间隙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面,经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及面积。结果在咽隐窝层面上,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面积分别为(447.6±2.18)mm2(左)、(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地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和翼内肌是CT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