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55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总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含义及应用,为"透热转气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温热论》《温病条辨》相关条文,分析"透热转气法"的内涵及用药特点,系统总结"透热转气法"在温病营分热灼营阴和热闭心包证中的应用。结果:"透热转气"即使入营之热得以外透,是在清营养阴和有针对性地祛除阻止营热外达的病理因素基础上实现的;"透热转气"的常用方剂有清营汤、清宫汤、凉开三宝等,同时要依据不同兼证辨证论治;营热外透的标准主要为神志转清、舌质由绛变红、出现舌苔。结论:本文初步构建了透热转气法的应用模式及思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竹叶一药,明清以前,古代所用淡竹叶、竹叶均是指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但到清代,淡竹叶与竹叶还有混用现象,要注意处方分析和药用考定。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本草经解》竹部详细记载了木本植物竹叶的性味功用,并制方:“竹叶同陈皮,治上气发热。同石膏、知母、甘草、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壮热口渴。”在考证篇:竹叶项详述淡竹叶的真伪品种和临床性效之区别点。  相似文献   
3.
大半夏汤原方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胃虚不能消谷,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导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之症。叶天士根据大半夏汤配伍特点,去掉其中甘壅守补的白蜜,加用茯苓以通阳,合辛以开降的半夏、甘以补胃的人参创立"通补阳明"一法,并予以化裁及合用他方,兼养胃阴,开泄厥阴,临证治疗多种疾病,为运用经方的大家。  相似文献   
4.
郭静  鲁玉辉 《西部医学》2020,51(2):51-53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用药特点。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筛选出8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25味,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桂枝、茯苓、白术、当归、苦杏仁,功效类别以补虚药为主,性味以甘温最多,归经主要涉及肺、脾、肝、心、肾、胃;关联规则得到10对常见组合,高频中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个核心组合。结论 叶氏常从络病角度治痹,或通、或补、或通补皆施,重视肺脾,注重调和气血营卫,擅长通补奇经治法。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分消走泄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而明确提出者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对应疾病为暑温、湿温、湿病等,而其对应之证,乃湿热证。湿浊之邪所盘踞之处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针对湿热病机,"分消走泄法"用药以"轻灵"取胜。"轻灵"二字,不但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轻灵",还指药物剂量"轻灵"。临证应圆机活法,精简扼要,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相似文献   
10.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