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80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37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57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SRSF2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并比较SRSF2基因不同表达患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86例AML患者中有12例发生杂合子SRSF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20%,其余为野生型SRSF2基因。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在性别、病程、FAB分型、核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以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但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较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大(P <0.05)。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148,P <0.001)。经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以及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_均<0.05)。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均为导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 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显著较大,且年龄较大、出现异常核型、Hb水平过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均可导致AML患者预后不良,但SRSF2基因突变并非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摘要 目的:探讨可变优先级双任务训练较固定优先级双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固定优先级双任务训练,治疗组加用可变优先级双任务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姿势稳定性平衡测试、稳定极限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双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dual-task timed up and go test, DTUGT)、双任务成本(dual-task effect, DTE)、跌倒风险测试(fall risk test, FRT)评定两组平衡功能、双任务表现和预防跌倒能力。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姿势稳定性平衡测试、稳定极限测试中的整体、向左、向右、向前左、向前右指标、TUGT、DTUGT、DTE、FRT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稳定极限测试中的向前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BBS,姿势稳定性平衡测试,稳定极限测试中的整体、向前指标,DTUGT、DTE、FRT得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可变优先级双任务训练较固定优先级双任务训练更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双任务表现和预防跌倒能力。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 Human Lyme Borreliosis (LB), which is caused by Borref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B. burgdorferi),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arthrop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in China. We aimed to develop a 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 analysis (MLVA) assay for the genotyping of Borrelia burgdorJ:eri strains detected in China. Methods B. garinii PBi complete 904.246 kb chromosome and two plasmids (cp26 and Ip54) were screened by using Tandem Repeats Finder program for getting potential VNTR loci, the potential VNTR loci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with PCR and the VNTR loci data were analyzed and MLVA clustering tree were constrcted by using the categorical coefficient and the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 Results We identified 5 new VNTR loci through analyzing 47 potential VNTR loci. We used the MLVA protocol to analyse 101 B. burgdorferi strains detected in China and finally identified 51 unique genotypes in 4 major clusters including B.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B.b.s.s), B. garinii, B. a[zelii, and B. valaisiana,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MLSA phylogeny studies. The allele numbers of VNTR-1, VNTR-2, VNTR-3, VNTR-4, and VNTR-5 were 7, 3, 9, 7, and 6. The Hunter-Gaston index (HGI) of five VNTR loci were 0.79, 0.22, 0.77, 0.71, and 0.67,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HGI of five VNTR loci was 0.96. Clustering of the strains of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and Heilongjiang was confirmed, and this situ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los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ose provinces. Conclusion The MLVA protocol esytablished in this study is easy and can show strain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to distinguish the strains of Borrelia species. It is useful for further phylogenetic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es of Borrelia strains.  相似文献   
6.
7.
环状RNA(circRNA)是内源非编码性RNA,多数circRNA被发现可通过发挥微小RNA(miRNA)海绵功能来调控基因表达,此外某些circRNA也会被翻译或与RNA结合蛋白互作发挥作用。circRNA广泛表达于组织和体液中,其表达量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circRNA的环化特性使其对核糖核酸酶R(RNase R)稳定而不易降解。由于circRNA稳定、种类丰富、可特异性调控肿瘤发生、在体液中高表达,因此有望成为肿瘤相关的诊断、预后和治疗靶标。目前对circRNA的认识相对较少,其发生机制和功能尚未完全解析,circRNA的注释也有待充实。本文总结了circRNA的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和在肿瘤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中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7(AR-V7)的表达与阿比特龙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存在1≥处全身转移,拟使用阿比特龙治疗的新发CRPC患者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AR-V7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V7阳性组和AR-V7阴性组,对两组患者PSA下降时间、PSA无进展生存(PFS)、临床状态PFS、影像学PFS以及总生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77例患者,其中AR-V7阴性组49例,AR-V7阳性组28例。AR-V7阴性组PSA下降时间[(72.04±66.92)d与(190.11±102.44)d,P=0.000]、PSA无应答率[6.12%(3/49)与21.4%(6/28),P=0.040]明显小于AR-V7阳性组,而PSA PFS[(489.17±269.39)d与(130.56±120)d,P=0.010]、临床状态PFS[(551.91±322.05)d与(261.44±200.85)d,P=0.018]、影像学PFS[(523.7±223.28)d与(247.56±202.80)d,P=0.003]明显长于AR-V7阳性组。AR-V7阳性组和AR-V7阴性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分别为(1246.89±375.65)d和(1001.42±248.94)d(P=0.159),总生存率分别为89.8%(44/49)和89.3%(25/28)(P=0.1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RPC患者中,AR-V7表达与阿比特龙治疗敏感性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阳性表达患者阿比特龙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EPO)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机制是否与内质网应激(Er-stress)有关。方法用不同浓度的EPO处理DU145细胞,MTS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Er-stress相关分子同源蛋白质(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X盒结合蛋白1(XBP-1)、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信使核糖核酸(XBP-1s m RNA);Western blot检测CHOP和GRP78的表达。结果 EPO抑制DU145细胞生长,并且呈现浓度梯度依赖性,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高于未处理组,高剂量组凋亡率高于低剂量组。EPO处理后,CHOP、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GRP78 m RNA明显升高,72 h最明显。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48 h CHOP和XBP-1s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48和72 h GRP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PO处理后,XBP-1和XBP-1s基因转录水平升高,而XBP-1s随处理时间增长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不明显。EPO处理后,CHOP和GRP78不断增加,72 h两种蛋白质均达到最高值,并且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PO能抑制DU145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stress,诱发内质网的相关分子CHOP、XBP-1s、XBP-1、GRP7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研究世界多国家和地区分离的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择11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位点,使用BioNumerics软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1953-2013年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分离的布鲁氏菌VNTR资料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系统发育树和最小生成树,分析菌株的流行分布特征。结果 布鲁氏菌系统发育树的进化关系与经典的生物分型方法基本上吻合,但猪种生物5型菌株与其他猪种生物1、2、3和4型菌株关系较远;鲸种布鲁氏菌也分为2个部分,并且关系较远。2005-2008年出现了全球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中国是布病多发区,主要流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主要出现在中国南部省份,犬种布鲁氏菌只在犬中出现,人类没有发现病例。结论 布鲁氏菌具有种的系统发育树特征,并且具有分离的时间、地域和宿主的特异性,这些特征对于布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