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3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15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622篇
内科学   25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772篇
综合类   1113篇
预防医学   154篇
眼科学   114篇
药学   332篇
  8篇
中国医学   125篇
肿瘤学   8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高频彩超在眼部缺血综合征(OIS)病人颈动脉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的OIS病人50例,根据病人眼动脉血流方向不同分为正向血流组(正向组)28例和反向血流组(反向组)22例。分别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平均颈动脉狭窄度、眼部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后,反向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高于正向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比治疗前降低(P < 0.01)。治疗前,反向组病人眼动脉PSV高于正向组,睫状后动脉PSV低于正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眼动脉、睫状后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均比治疗前升高(P < 0.01),且治疗后正向组眼动脉和睫状后动脉PSV高于反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前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反向组(P < 0.01);治疗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P < 0.01)。结论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OIS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且正向组视力明显提高,而反向组无明显改善;高频彩超可准确监测病人手术前后球后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利于实时掌握病人病情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主动杠杆试验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精准康复时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实验组按照患者完成主动杠杆试验的情况决定术后康复时机并指导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w、2w、4 w、12 w及24 w对两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胫骨前移度(KT-2000)、主动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脱拐时间。结果:术后6周内,实验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1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ROM高于对照组(P<0.05),到12周两组基本一致。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两组膝关节胫骨前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脱拐时间平均为28.0天,对照组平均为44.6天,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以脱拐时间为终点事件的生存分析,结果同样是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杠杆试验结果可作为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时机的可靠指标,为建立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5):56-59
髌骨脱位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平均患病年龄为21.4岁。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为主流术式。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详细阐述了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生物力学、移植物选择,并对股骨止点定位及髌骨止点固定、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针对不同的术后并发症,目前出现多种优化方案,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是良好手术满意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三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行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82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行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研究组实施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对比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参照组,普食开始时间早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参照组为4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应用于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作用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改善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式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接诊的盆底器官脱垂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新式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变化和手术情况及治疗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例数。并进行1年随访,记录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OP-Q分期情况优于对照组[0期:100%(35/35)比82.86%(29/35),Ⅰ期:0%(0/35)比11.42%(4/35),Ⅱ期:0%(0/35)比5.72%(2/35)],观察组下尿路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5/35)比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尿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94±29)min比(125±38)min,(186±53)m L比(235±74)m L,(32±9)m L比(48±12)m L,(7.3±2.1)d比(9.8±2.9)d](P<0.01),通过随访,观察组术后12个月PFDI-2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3)分比(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Prolift盆底重建术对盆底器官脱垂患者疗效显著,可以良好地改善患者的下尿路的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集中探讨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后路前中柱稳定重建较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因患有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例,采用后路前中柱稳定性重建术进行治疗,标记为观察组;同期另20例采用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针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引流量三项手术指标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针对术后Cobb角的矫正度和丢失度的比较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Frankel改善方面的比较中,两组患者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采用后路前中柱稳定性重建术在治疗和愈后方面较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差异不大,但是可有效的防止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双束双隧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于关节镜下确诊为膝关节ACL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ACL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关节镜下双束双隧道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双束双隧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刘荣灿  常峰 《山东医药》2022,62(3):107-112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技术,与传统的脊柱内窥镜不同,双门内窥镜技术利用两个入口,一个是内窥镜入口,另一个是工作入口,可以独立于可视化入口移动工作仪器,从而为操作员提供更好的运动范围和便利.清晰的放大视图和自由处理的组织允许安全和充分的神经减压,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中,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5%,并且极大地减少了椎旁组织的医源性损伤;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中,成功率与开放减压手术相似,并且手术并发症显著减少;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终板的制备过程和融合器植入的过程中是在完全可视化下进行,使手术更加精细化、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