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80篇
  免费   57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304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842篇
内科学   602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112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3895篇
预防医学   12150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1854篇
  12篇
中国医学   686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407篇
  2014年   850篇
  2013年   1014篇
  2012年   1218篇
  2011年   1269篇
  2010年   1233篇
  2009年   1362篇
  2008年   1747篇
  2007年   1522篇
  2006年   1257篇
  2005年   1119篇
  2004年   1027篇
  2003年   898篇
  2002年   709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510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297篇
  1996年   234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运用标准化患者法评估四川农村地区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现状,探讨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5个区/县50个乡镇100个村为研究现场,以调查当日在岗的全科及内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轮数据采集,第1轮采集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的基本信息;第1轮调查完成1个月后,运用标准化患者法开展第2轮调查,收集农村基层医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结果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2名农村基层医生,完成186次标准化患者访问,正确诊断率为48.39%。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率为18.68%(17/91),2型糖尿病的正确诊断率为76.84%(73/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农村基层医生更有可能做出正确诊断(OR=4.857,95%CI=1.076~21.933,P=0.040)。农村基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涉及的必要问诊和检查条目越多,做出正确诊断的概率越高(OR=1.627,95%CI=1.065~2.485,P=0.024)。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农村基层医生对2型糖尿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更高(OR=6.306,95%CI=3.611~11.013,P<0.001)。结论 四川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整体较差,建议以基层医生慢性病诊断过程质量改善为突破口,提升基层医生执业水平,进而提高慢性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农村老年人的老化期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UCLA孤独感量表简化版、老化期望量表、简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对199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老化期望总分为32.72±9.18,孤独感得分为15.11±3.82,自我感知老化得分为52.75±2.7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患慢性病种数、独居、孤独感、自我感知老化及经济来源是农村老年人老化期望的影响因素(调整R2=0.612,均P<0.05)。 结论 农村老年人的老化期望水平较低,女性、孤独、无配偶、患慢性病较多、老化态度消极及低收入人群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2—202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6~15岁学生贫血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支撑和建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及开展重点监测的县抽取义务教育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血红蛋白、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  结果  湖南省从2012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贫血率从12.8%下降到9.3%;血红蛋白平均体积浓度从133.9 g/L下降到130.0 g/L;每天保证吃肉的学生、每次能吃到3个乒乓球大小肉量的学生分别从20.4%,21.4%逐年递增到47.3%,47.3%;每天能吃3种以上蔬菜的学生除2016和2019年达到39.1%和32.6%,其他年份均未超过30%;每次能吃够3个乒乓球及以上蔬菜量的学生从19.5%递增到39.6%;每天不吃零食的学生从13.1%增加到76.9%;每天不喝饮料的学生从36.5%增加到90.7%。女生、12岁及以上学生、不能保证每天都吃肉、每次吃肉量不足1个乒乓球、每次吃蔬菜以及水果的量不足3个乒乓球、每天吃蔬菜种类少于3种的学生、生长发育迟缓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贫血,且各年份学生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湖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然而贫血现象依然存在。应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合理膳食的分类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保定农村地区老年患者贫血危险因素及发病情况。方法 450例保定市农村地区老年患者,对患者铁蛋白、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患者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及合并慢病情况进行收集,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贫血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贫血患者182例(40.44%);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及饮茶习惯是贫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贫血患者叶酸、铁蛋白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患者(均P<0.05);轻度贫血检出率为70.88%,中度贫血检出率为23.63%,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85%和1.65%;正常细胞性贫血检出率为41.7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为30.77%,大细胞性贫血检出率为19.2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检出率为8.24%。结论保定农村地区老年患者的贫血发病率较高,但贫血程度较轻,贫血类型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饮茶及年龄是贫血发病相关危险因素;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联合检测有助于贫血患者的检出,临床及相关决策部门可在该地区开展贫血防治宣传教育,降低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6—2018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16—2018年在陕西省全部102个涉农县(区)辖区设置农村饮用水监测点。每个乡镇选择1~2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及分散式供水的末梢水作为监测点,共设置18 284个监测点。于每年4—6月枯水期和7—9月丰水期分别采集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 5—2006、GB/T 5750. 6—2006、GB/T 5750. 8—2006)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水质监测信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按照不同年份、水期、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和地域对常规指标中的11项毒理学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6—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为81. 02%,超标较严重的前4位指标依次为氟化物(9. 74%)、硝酸盐氮(6. 09%)、六价铬(4. 50%)和砷(1. 44%),其余超标指标的超标范围为0. 01%~0. 32%;镉、硒、氰化物、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不同年份的水质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达标率随着年份的递增呈上升趋势(P<0. 05);镉、硒在丰水期达标率高于枯水期,硝酸盐氮在枯水期达标率高于丰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地表水中的达标率高于地下水(P<0. 05);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同供水方式水质毒理学整体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常规处理水质达标率最高,其次为沉淀、过滤方式;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超标指标种类数分别为10种、10种和4种,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等7项指标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较低,氟化物、硝酸盐氮、六价铬和砷超标严重且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今后应重点关注超标毒理学指标,从水源供给和处理技术等方面保障饮水安全卫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青海省农村饮用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的分布特征,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价,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对全省8个市(州)水样进行采集、运输、保存及检测,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各市(州)的氯化物、硫酸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 052、115. 861,P <0. 05),饮用水中氯化物、硫酸盐达标率分别为98. 0%、96. 7%;各市(州)的硝酸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 070,P <0. 05),符合国家标准。结论各市(州)部分水样氯化物、硫酸盐浓度超标。有关部门应加强监测,提高饮用水质量,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海省某贫困县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为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改善及营养知识宣传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省国家级贫困县乐都区3所小学的三~六年级575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学生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为20. 4%~91. 1%,其中饮品的选择最高,为91. 1%,营养早餐的食物组成最低,为20. 4%。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平均(4. 85±2. 14)分,男女生营养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6 000,P 0. 05);三~五年级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分升高,六年级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 1 381,P 0. 05);汉族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5 953,P 0. 05);县城小学高于乡镇小学和山区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 3 078,P 0. 05)。结论青海省某贫困县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应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县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农村小学性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农村小学科学有效地开展性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性教育现状和问题;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四川省8所农村小学,对8位小学分管领导和78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对8位小学分管领导进行访谈。结果教育部门对性教育缺乏明确要求和监督;学校领导对性教育不够重视;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较差;留守儿童为性教育盲区;性教育资源匮乏;性教育协同情况较差。结论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校性教育;政府应当推进协同性教育;学校应当转变观念,重视性教育,开设性教育课程,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协同社会组织开展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