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84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264篇
  1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宫颈鳞状细胞癌进行顺铂(DDP)和DDP+5-氟尿嘧啶(5-FU)体外药敏检测,比较两种化疗方案的体外有效率。同时检测其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探讨DDP和DDP+5-FU体外药敏与耐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3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ATP-TCA)对DDP和DDP+5-FU进行体外药敏检测,同时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耐药蛋白P-gp、GST-π、TopoⅡ、TS的表达,并分析DDP和DDP+5-FU的体外药敏与耐药蛋白P-gp、GST-π、TopoⅡ、TS表达的关系。结果 35例标本均进行药敏试验,DDP的体外有效率为37.14%,与DDP+5-FU的5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均不为DDP、DDP+5-FU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P> 0.05)。P-gp、GST-π、TopoⅡ、T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20/35)、51.43%(18/35)、71.43%(25/35)、57.14%(20/35)。GST-π蛋白阳性表达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对DDP耐药的影响因素(P=0.002);TS蛋白阳性表达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对DDP+5-FU耐药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宫颈鳞状细胞癌ATP-TCA法检测DDP+5-FU与单药DDP相比,体外有效率无显著差异。GST-π、TS蛋白阳性表达可用于临床宫颈癌患者对DDP、5-FU化疗耐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次氯酸消毒剂对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方法 60条使用后的纤维支气管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流程清洗后,使用次氯酸消毒剂分别进行机洗消毒3、5 min,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滤膜法对纤维支气管镜的外表面和内腔表面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并与未清洗前、酶洗前进行比较。结果 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连续使用7 d后,有效浓度仍维持在80 mg/L以上。结论 该新型次氯酸消毒剂作用3 min即可对纤维支气管镜产生良好的消毒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继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之后发现的第三类神经系统特异的携氧球蛋白,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功能.近来发现NGB在视网膜内的含量是大脑的100倍,高表达的NGB对眼部组织的缺血缺氧、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针对NGB的眼内分布、神经保护机制及其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米诺环素光催化降解条件,有利于水环境中米诺环素的防治。方法 米诺环素是一种新型污染物。自然光条件下米诺环素与可见光没有明显的响应,在体系中加入TiO2光敏剂,米诺环素可发生显著的可见光降解。通过研究TiO2的用量,米诺环素的浓度,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对TiO2可见光降解米诺环素的影响。结果 TiO2诱导下的光催化降解可有效的去除水环境中的米诺环素,pH3,温度为75℃,米诺环素的初始浓度为20mg/L,TiO2的浓度为1.0g/L时米诺环素降解率最高,最高降解率为78%。结论 TiO2能够有效的降解废水中的米诺环素,为此类废水的净化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荧光法检测左旋多巴原料药中残留甲醛的含量。方法:酸性条件下,甲醛与乙酰丙酮及铵离子反应,生成黄色的3、5-乙酰基-1、4二氢吡啶二碳酸,在415nm处激发荧光。荧光强度与甲醛浓度成正比。结果: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15mg/L,相当于样品的0.225ppm;定量限为0.046mg/L,相当于样品的0.69ppm;线性范围0.06699~0.4020mg/L(R=0.99958);平均回收率为86.6%。结论:该方法适合测定左旋多巴中残留甲醛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4种血小板(PLT)计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筛选70例PLT计数不准确的标本,将其分为4组(小红细胞组,大血小板组,低值血小板组,血小板聚集组),分别用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荧光法(PLT-F)、显微镜法计数,PLT计数结果与参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样本的阻抗法计数结果与参考方法比较相关性差(r均0.9);光学法、荧光法与参考方法相比相关性很高(r均0.9);显微镜法与参考方法比较,计数低值PLT的相关性较差(r=0.744)。结论阻抗法PLT计数对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低值血小板等样本计数不准确,可以用光学法,荧光法或显微镜法复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流式荧光法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评价流式荧光法检测 PGⅠ/Ⅱ的精密度,通过检测临床血清标本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方法学比对,初步建立健康人群 PGⅠ、PGⅠ/PGⅡ比值的参考值范围,并应用流式荧光法检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结果PGⅠ检测批内变异系数(CV批内)为4.26%~5.35%,批间变异系数(CV批间)为6.73%~7.75%。PGⅡ检测 CV批内为5.48%~6.42%,CV批间为8.46%~8.85%。与 ELISA 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存在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 PGⅠ:Y =0.911X -22.635(r =0.966,P <0.05);PGⅡ:Y =0.892X -0.548(r=0.980,P <0.05)。PGⅠ和 PGⅠ/PGⅠ比值的参考区间下限分别为32.77 ng/mL、4.16。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 PGⅠ水平和 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流式荧光法可以实现PGⅠ、PGⅡ的并行测试,方法学性能良好,可以提高检测效率,流式荧光法对血清 PGⅠ和 PGⅡ的测定可以为早期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可见光催化材料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N-Ti O2)对光固化灯光导棒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6个口腔诊室的50个光导棒,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光导棒表面喷涂纳米N-Ti O2前后的细菌黏附状况。结果:暴露于空气中的光导棒表面相对光单位值(RLU)为51~649;喷涂纳米N-Ti O2后,其RLU值为0~6(P<0.01)。结论:纳米NTi O2对光固化灯的光导棒具有很强的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光化学治疗(ECP)方法提高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率的效果。方法以无菌离体移植肝供者脾脏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以改良和传统ECP方法制备供者脾脏淋巴细胞悬液(SP),所得SP经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联合A波段长波紫外线(UVA)照射(PUVA)、8-MOP、UVA处理,并分别设对照组;不同处理的SP于37℃、50 mL/L CO2孵箱中培养过夜(6~8 h),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改良ECP方法制备的SP,经PUVA、8-MOP、UVA处理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分别为(95.33±3.03)%和(97.10±2.12)%,(23.39±4.55)%和(36.32±6.63)%,(66.98±3.60)%和(68.65±4.35)%,与对照组(12.82±1.86%和13.4±2.65%)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ECP法各实验组早期及总凋亡率分别为(79.73±4.21)%和(82.70±4.13)%,(61.42±2.28)%和(68.91±2.18)%,(19.30±1.78)%和(28.06±1.88)%,(10.84±0.98)%和(12.77±1.2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法与传统ECP法相比,早期和总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晚期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ECP方法可简便、安全、高效提高离体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进一步研究ECP诱导的树突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