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7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78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62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逐渐发生改变,中医药在慢性病诊疗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传统的中医四诊模式、依靠医生主观经验、只能采集静态数据等束缚了中医长足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医药产业势必要寻求新科技相结合发展。随着微纳技术、柔性电子、电子皮肤、可植入芯片、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可穿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实现了远程医疗。可穿戴技术在中医诊断、疗效评价、养生、经络诊疗、治未病等方面均表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未来,医生和工程师通力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必将推动中医药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本文对近5年国内外可穿戴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液位监测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在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输液区的300例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智能监护和人工监护两个组别,各150例。人工监护组采用传统输液的人工监管方式,智能监护组采取自主设计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监管方式,对比两组输液护理质量缺陷率以及对输液监护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输液流程中智能监护组的护理质量总缺陷发生率低于人工监护组(2.0% vs. 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46,P<0.05);智能监护组对使用输液报警器的满意度高于人工监护组对人工监管方式的满意度(99.3% vs. 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82,P<0.05)。结论 基于液位监测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灵敏度高、实用性强,可精确监控患者输液情况,对减轻护理工作量,改善输液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传统的脉诊信息收集和辩证具有明显的主观特性,影响证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了微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数字化脉诊仪,采用数字化信号表示中医脉诊的信息,针对采集到的脉象信息使用机器学习的有关算法进行脉象的识别和分类,该系统对提升中医临床诊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颅内压(ICP)监护仪的结构,针对压力采集、信号处理及显示输出分析颅内压监护的工作原理,研究设备常见故障维修策略。在明确故障现象的基础上,从参数设置、硬件结构以及电路功能进行故障分析,制定故障维修路径,通过对故障逐一检测和排查,使ICP监护仪恢复正常运行。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设备使用规范的培训和考核,配合医学工程师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确保运行质量,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医学教育融入物联网技术、培养医工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开辟了广阔前景。研究者在《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实验教学中融入物联网技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设计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物医学传感器实验教学系统;使学生理解物联网在智能医疗设备方面的系统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初步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7.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制备的生物传感技术具有无标记、灵敏度高、通量大、特异性强,样品耗损少等优点,在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也被运用在不少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总结并评述了在中医药新靶标发现、优效小分子寻找等方向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日常健康管理对即时检测(POCT)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高灵敏、微型化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仪器,在POCT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这类生物传感器具有便携、快速、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可以满足POCT对生物传感器日益严格的要求。从基于智能手机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包括显微镜成像技术、比色技术、荧光技术、生物发光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包括电流法、电位法以及阻抗法)两个方面,介绍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POCT研究中的应用,并关注了其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对其进行研究需要建立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模型。采用生理盐水前房加压灌注法制作高眼压模型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造模方法,但目前国内尚未有这种专用的模型制作装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动物视网膜压力仪,用于制备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模型。方法:该装置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压力源,以气-液隔离器为施压执行器,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用控制器控制压力和加压时间,并且控制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其压力的控制采用通用的智能工业调节器来实现,时间控制采用通用的智能时间继电器来实现。结果:该装置可自动按设定的时间对眼前房施加压力,并且时间准确,压力恒定。结论:该装置压力稳定,定时准确,可根据实验需要设定压力的大小和定时时间。预先设定压力和定时时间后,整个实验过程自动进行。使用该装置不仅保证了实验过程的一致性,使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和严谨,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装置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现一种基于薄膜压电传感器的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方法通过高灵敏的薄膜压电传感器检测睡眠中心脏跳动、呼吸以及翻身等体动导致的压力变化,经数字信号处理后分离出心脏跳动、呼吸及体动波形,再进一步提取心率、呼吸率和体动次数等信息。通过对睡眠过程中心率、呼吸率及体动等信息的融合统计分析,用于睡眠质量评估。结果以智能手机为平台,实现基于薄膜压电传感器的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心率呼吸率计算误差在5以内。结论系统实现了无负荷睡眠过程中心率、呼吸和体动等参数检测,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用于航天员训练中睡眠监测,也可推广应用于普通人群家庭睡眠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