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13篇
  免费   3732篇
  国内免费   1783篇
耳鼻咽喉   741篇
儿科学   106篇
妇产科学   587篇
基础医学   1907篇
口腔科学   817篇
临床医学   5053篇
内科学   3005篇
皮肤病学   230篇
神经病学   491篇
特种医学   25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0篇
外科学   5436篇
综合类   13972篇
预防医学   2909篇
眼科学   310篇
药学   4998篇
  47篇
中国医学   2203篇
肿瘤学   1093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55篇
  2022年   952篇
  2021年   1159篇
  2020年   1232篇
  2019年   1170篇
  2018年   631篇
  2017年   1027篇
  2016年   1233篇
  2015年   1293篇
  2014年   2227篇
  2013年   2281篇
  2012年   2956篇
  2011年   3186篇
  2010年   3154篇
  2009年   3122篇
  2008年   3783篇
  2007年   3299篇
  2006年   2955篇
  2005年   3382篇
  2004年   2759篇
  2003年   2405篇
  2002年   2012篇
  2001年   1810篇
  2000年   1486篇
  1999年   1178篇
  1998年   967篇
  1997年   933篇
  1996年   735篇
  1995年   564篇
  1994年   427篇
  1993年   262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管内转移瘤指所有主要累及椎管内结构的继发性肿瘤,其常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等。为了预后分析和手术干预决策的选择,根据累及椎管内结构的位置,一般将“椎管内”转移瘤进一步细分“椎管内硬膜外”(简称“硬膜外”)、“髓外硬膜内”(简称“硬膜内”)、“脊髓髓内”亚类。椎管内转移瘤发病率较脑转移瘤低,相应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证据少,本文基于国内椎管内转移瘤诊疗经验,结合国际同行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椎管内转移瘤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椎管内转移瘤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介绍了德国胃癌腹膜转移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治疗经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和(或)胃切除术可以在有潜在治愈性的情况下实施,但仅能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并根据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临床决策开展。目前,德国正在进行有关CRS+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也进行着有关胃癌切除术后辅助HIPEC治疗的临床试验。德国发明的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技术联合系统性化疗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处理及预防腹水等并发症,期待有更多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 DR-NM2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卵巢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各 68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DR-NM23表达水平,分析绝经、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局部浸润、淋巴转移和远端转移与 DR-NM2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 SKOV3细胞系中过表达、沉默 DR-NM23,分别得到 DR-NM23组和 SiDR-NM23组,与对照组( NC组)相比,评估各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评估 DR-NM2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卵巢癌组织中 DR-NM23平均染色强度为 2.68±0.75,低于癌旁组织 7.05±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卵巢癌组织中 DR-NM23表达水平与是否绝经、肿瘤大小以及局部浸润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418, 0.864,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活性氧1(ROS1)等驱动基因及其相应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此外,一些少见新型驱动基因融合,包括神经调节蛋白1(NRG1)、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和转染重排因子(RET),正逐渐发展成为全身性治疗选择。然而,这些罕见新型融合驱动基因在NSCLC脑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优化控制和预防脑转移的意义人们所知甚少。因此,本文就近几年罕见驱动基因融合在NSCLC脑转移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观察组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观察两组修复效果、修复组织挛缩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皮肤色泽、弹性质地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修复组织挛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创面感染、血肿、皮肤部分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可改善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的修复效果,降低修复组织挛缩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7.
醛缩酶家族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4种酶,其家族成员ALDOA、ALDOB和ALDOC被发现在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差异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的独立的预后标志物。醛缩酶家族成员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也可通过非酶功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还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肿瘤耐药。由于醛缩酶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标志物,还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可为肿瘤的预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槐耳颗粒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114例行肝癌根治术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槐耳颗粒治疗。对比两组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清甲胎蛋白(AFP)、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存活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5.93%,复发转移率8.33%低于对照组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413.54±21.05)pg/ml、AFP(356.32±25.36)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486.53±20.43)pg/ml、(415.69±21.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18.63±1.34)μmol/L、ALT(52.78±5.32)U/L低于对照组的(21.66±1.25)μmol/L、(56.23±5.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耳颗粒在防治肝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影像组学可对医学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来指导临床实践。近年来,基于CT、MRI的影像组学逐渐应用于脑转移瘤的精准诊疗,如肿瘤精准检测和分割、与其他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原发肿瘤的判别、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等。本文就脑转移瘤影像组学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