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红景天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高寒地区人员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防治作用。方法以某部高原训练分队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试验组于急进高原前7 d和进入后3 d口服红景天胶囊。观察进入配置地域后两组参试人员AMS发生率、症状评分、心脏功能等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参试人员进入高原配置地域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AMS,试验组AMS发生率和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进入配置地域后第7天,试验组各项生理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入配置地域后第10天,体能测试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服用红景天胶囊对急进高原高寒人员AMS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AMS症状及发病率,改善心血管和大脑生理状况,增强对高原高寒的耐受能力,对提高高原卫勤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热习服对湿热环境下运动机体体液调节激素ALD、AVP、ANP、NE及Hsp70的影响。方法:16名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热习服组(HA)和对照组(HC),每组各8人;HA组先进行10天的热习服方案,使机体产生热习服,然后进行一次33℃、80%RH湿热环境下的40min、70%VO2max运动强度的热负荷运动;HC组不经过热习服阶段,直接进行一次同于热习服组的热负荷运动。热负荷运动前后测试实验对象的热应激的生理学指标及体液调节激素ALD、AVP、ANP、NE及Hsp70的水平,观察两组实验对象测试指标在热负荷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热负荷运动后,HA组和HC组核心温度和心率均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出汗率无显著变化;HA组热负荷运动后的核心温度和心率水平比对照组低、出汗率水平比对照组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运动前相比,HA组和HC组热负荷运动后红细胞压积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与运动前相比,HA组和HC组运动后ALD和NE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AVP显著性升高(P<0.05),ANP显著性降低(P<0.05),Hsp70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但组间检验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液调节激素对维护热负荷运动过程中的机体水盐代谢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热习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体对热负荷运动应激的生理生化热调节反应,提高了机体适应运动热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理咨询模式在习服疗法治疗主观性耳鸣中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6月96例主观性耳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采用心理咨询模式护理,分别于治疗3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并填写耳鸣残疾评估量表( THI)。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完全适应3例,基本适应4例,部分适应7例,未适应34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3,P<0.05)。6个月研究组患者完全适应6例,基本适应12例,部分适应14例,未适应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3,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3、6个月THI值及感情评价、功能性评价、严重性评价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38~3.180,P<0.05)。结论对耳鼻喉科护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心理反应对耳鸣症状的作用,认真观察并及时处理耳鸣患者表现出的某些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Noise exposure,NE),习服噪声后噪声暴露组(SC+NE)。分别于噪声暴露前24小时及暴露后即刻(1-3小时内)完成右耳ABR测试;之后处死动物取耳蜗,5只豚鼠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豚鼠内外毛细胞、突触变化;另5只豚鼠耳蜗检测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 1 ABR阈值:SC+NE各频率(click、Tb 4k、8k、16k、24k、32k Hz)的ABR阈值均小于N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突触前膜计数(按顶、第3、第2、底回CtBP2计数):Control,SC,NE,SC+NE单个内毛细胞CtBP2计数(/IHC,x±s)。顶回分别为11.80±0.59, 11.29±0.29, 8.87±0.30C, 10.93±0.65;第3回分别为12.27±0.35,11.39±0.55, 9.69±0.42,11.03±0.38;第2回分别为13.67±0.43, 11.85±0.51, 7.03±0.30,12.46±0.56;底回分别为21.39±1.35,14.18±0.40,7.47±0.67, 12.68±1.32。Control每回的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数目均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每回单个内毛细胞的突触前膜数量均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顶回及第3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与SC+N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2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底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DA含量与SOD活力:NE的MDA含量最高,SOD活力最低,SC+NE与NE相比,MDA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有听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对突触的损害及恢复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而发挥听力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远距离大运动量后对心脏、呼吸、SaO2变化的影响,评价ECG、R、SaO2改变的生理意义。探讨预防或减少急进高原地区高强度运动量并发症的措施。方法:赛前、赛段的间歇期重点进行ECG、R、SaO2监测并随机检查,常用ECG记录、每分钟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进行观察与判断。结果:急进高原地区ECG S-T段呈"缺氧"样降低,呼吸随空气密度下降、大气压降低、肺通气量明显增加,海拔3 500m以上、SaO2〈85%以下,表现头痛、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经及时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并成功治疗外伤30例、急腹症3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高山反应10例。结论: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大运动量后发生的ECG、R、SaO2变化与急进高原环境生理性习服改变有关。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循序渐进的高原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通过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由指定的研究人员,通过培训后对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的"亚习服期"血压进行测定,测定的时间点分别为平原、进入高原3 d、7 d、15 d、30 d、60 d。结果施工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后,在"亚习服期"即出现血压明显改变,其中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与平原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后逐渐下降,至第30天时血压开始接近平原水平,而至第60天时血压再次高于第30天和平原血压。与平原比较第3天(P<0.01),第7天(P<0.05)有显著差异;在1 000例对象中,高原高血压发病人数202例,患病率为20.2%,且高空作业人群高原高血压的发病显著高于地面作业人群(P<0.01),高原高血压的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高。结论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在"亚习服期"即出现高原高血压,且其患病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人体湿热环境下的体能训练与测试,检测人员血清中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的水平,研究其与运动能力强弱、运动潜力大小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习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军校45名青年男性学员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常规对照组,对训练组进行8周湿热环境负重跑训练,训练结束后行负重跑测试,测定其运动后血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同时记录运动成绩和运动后的肛门温度,分析计算两组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关关系.结果训练后训练组的12 min负重跑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而运动后肛温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训练结束时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但训练组的运动后血肌酸激酶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相同海拔下,血红蛋白对环境习服和运动水平不具有指示意义,而运动后的血肌酸激酶水平可作为指示运动能力、习服程度和运动损伤的有益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了解我区某部官兵赴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初步习服高原所需时间。方法以参加抗震救灾的1 009名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限为30 d,调查官兵头晕头痛、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高血压和肺水肿等患有情况。结果T1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眼花耳鸣和手足发麻、高血压的患有率高于T2和T3期(P<0.05),而且T2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日光性皮炎的患有率高于T3期(P<0.05)。肺水肿仅在T1期发生,T2和T3期无肺水肿发生,脑水肿观察期内均未发生。结论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期限基本确定为赴高原后1~7 d;本次调查对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预防高原病以及提高部队高原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快速进入高原地区时,机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心肺损伤较显著。 目的:观察低氧习服对高原低氧大鼠心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分别为进行高原低氧干预1,3和30 d,并设置对照组。3个高原低氧组由海拔5 m的西安途中耗时1 d带到海拔2 700 m的青海格尔木地区、途中耗时3,30 d分别带到海拔4 500 m的西藏那曲地区,观察各时间点心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高原低氧1,3 d组肺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其心脏组织光镜下大鼠各室壁心肌细胞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浊肿、空泡变性、溶解坏死及间质水肿等,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肌原纤维溶解,细胞内外水肿等,急性高原低氧3 d上述改变右室壁较左室壁明显,而低氧习服后高原低氧30 d组间质性水肿和则肺水肿明显减轻。结果证实,高原急性缺氧可造成大鼠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型肺水肿,并引起以右心室为主的全心性损伤,经过高原低氧习服后心肺组织病变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