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218篇
  免费   9076篇
  国内免费   4559篇
耳鼻咽喉   984篇
儿科学   881篇
妇产科学   1691篇
基础医学   5578篇
口腔科学   1028篇
临床医学   41872篇
内科学   23730篇
皮肤病学   696篇
神经病学   3158篇
特种医学   65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6篇
外科学   22581篇
综合类   79599篇
预防医学   21879篇
眼科学   3897篇
药学   37130篇
  303篇
中国医学   28230篇
肿瘤学   3924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3161篇
  2022年   3399篇
  2021年   4507篇
  2020年   5601篇
  2019年   5738篇
  2018年   2345篇
  2017年   5037篇
  2016年   5513篇
  2015年   6460篇
  2014年   13688篇
  2013年   13124篇
  2012年   17025篇
  2011年   17964篇
  2010年   16969篇
  2009年   16141篇
  2008年   20639篇
  2007年   18862篇
  2006年   16862篇
  2005年   20615篇
  2004年   13379篇
  2003年   12515篇
  2002年   9418篇
  2001年   7199篇
  2000年   5547篇
  1999年   4447篇
  1998年   3734篇
  1997年   2884篇
  1996年   2290篇
  1995年   2036篇
  1994年   1605篇
  1993年   987篇
  1992年   940篇
  1991年   916篇
  1990年   628篇
  1989年   630篇
  1988年   236篇
  1987年   203篇
  1986年   165篇
  1985年   117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272-275
目的 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所有患者PVT形成情况,由研究者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检测研究所需的实验室指标并比较,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找出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3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31例,发生率为8.86%(31/350);发生组合并糖尿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发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白蛋白(ALB)水平比未发生组低,发生组血小板计数(PLT)比未发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PLT水平高是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快、ALB水平高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合并糖尿病、PLT水平高、门静脉血流速度快、ALB水平高.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腹膜后血肿是其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报告一例经皮椎体成形术RH阴性(熊猫血)患者术后并发巨大腹膜后血肿,经保守和输血等支持治疗,病人康复出院。脊柱医生应了解这种罕见但潜在致命的并发症,因为早期认识和及时预防是降低其发病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熊去氧胆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内胆汁淤积(IH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CHB合并IHC患者(2018年1月~2021年1月),按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n=30)、常规组(n=30)。常规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接受熊去氧胆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28 d肝功能[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指标[IV型胶原(IV-C)、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酶(HA)]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28/30)较常规组70.00%(21/30)高(P<0.05);治疗28 d研究组血清GGT、AST、TBil、ALT水平较常规组低(P<0.05);治疗28 d研究组血清IV-C、PCⅢ、HA水平较常规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合并IHC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缓解肝纤维化,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并提出OP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的42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骨密度筛查,依据是否发生OP将研究对象分为OP组和非OP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分别筛选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OP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420例绝经后女性的OP发生率为41.43%。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工作强度、体质指数、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吸烟史、骨折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很少户外活动、缺乏锻炼、经常喝牛奶、补充钙剂或维生素D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OP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641)、偏瘦(OR=3.080)、绝经年限(OR=3.347)、骨折史(OR=3.971)、糖尿病(OR=4.554)及缺乏锻炼(OR=5.333),而补充钙剂或维生素D(OR=0.358)和雌激素替代治疗(OR=0.314)为保护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OP发生率较高,影响其发生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应针对其病因特点和高危因素早期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预防或延缓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中不同注入量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OLVF)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OLVF患者150例,男84例,女66例,年龄(60±8)岁。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高量组、中量组、低量组,每组50例,高量组、中量组、低量组PKP术中高粘度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0~7.0 ml、3~4.9 ml、<3.0 ml,比较三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150例患者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9±7)个月。高量组、中量组、低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量组和中量组术后3、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27.3±3.1)mm、(26.0±2.7)mm和(26.9±3.0)mm、(25.7±2.8)mm]明显高于低量组[(23.8±2.8)mm、(21.3±2.5)mm],高量组和中量组术后3、6个月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40.2±4.7)°、(41.5±4.8)°、(2.6±0.4)分、(1.6±0.3)分、(25.8±3.5)分、(26.9±3.5)分和(40.9±4.8)°、(42.1±4.8)°、(2.6±0.4)分、(1.6±0.3)分、(26.2±3.5)分、(27.2±3.7)分]明显低于低量组[(46.3±5.3)°、(47.8±5.6)°、(3.3±0.4)分、(2.3±0.4)分、(33.3±4.1)分、(34.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71、18.914、29.334、22.457、34.276、30.217、29.364、20.071,均P<0.001);高量组骨水泥渗漏率(28.00%)明显高于中量组和低量组(8.0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1,P=0.005)。 结论PKP术中不同注入量高粘度骨水泥治疗OLVF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注入中量(3~4.9 ml)高粘度骨水泥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抗辐喷在防治妇科肿瘤术后放疗引发的皮肤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妇瘤病区收治的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外阴癌术后患者140例,按照是否使用抗辐喷,分为对照组(72例)和治疗组(68例),治疗期间每周对患者野内皮肤按照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估,本文回顾分析比较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皮肤损伤显著减少.结论:抗辐喷皮肤喷剂能够有效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引发的皮肤损伤,为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5 Hz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给予低频rTMS(1 Hz)和观察组(42例)给予高频rTMS(5 Hz),对比两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3.94±2.57)分、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评分(99.52±7.04)分较对照组(21.65±2.04)分、(95.46±6.48)分高(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38.50±4.29)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48.84±3.47)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9.59±2.31)分均较对照组(31.53±4.08)分、(45.56±2.60)分、(8.07±1.88)分高(P<0.05);观察组P300的潜伏期(360.85±15.79)ms较对照组(379.46±16.82)ms短,P300的波幅(11.90±1.70)μV较对照组(11.15±1.54)μV大(P<0.05)。结论5 Hz频率rTMS可刺激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善其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