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0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癫痫杂志》2021,7(5):431-435
难治性癫痫患者占癫痫患者总人数的20%~30%。然而,难治性癫痫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较大危害和负担。由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标本难以获取,因此目前仍需通过模型研究其机制。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能模拟人类难治性癫痫的病理改变、脑电图特点、行为学特点等,有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本综述概述了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中的化学点燃模型、电点燃模型和遗传性动物模型,以期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和PSD组,每组5只。卒中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 )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PS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1周加以CUMS 和孤养建立PSD 大鼠模型。在首次CUMS 后第1天、第8天、第15天和第29天进行蔗糖水消耗实验( sucrose preference test, SPT)和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 OFT)评价抑郁行为,在第29天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前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GFAP表达。结果在CUMS后第29天时,抑郁组和PSD组SPT 蔗糖水消耗量以及OFT水平和垂直运动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卒中组(P均<0.05);PSD组前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少于正常组、抑郁组和卒中组(P均<0.05),而正常组、抑郁组和卒中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PS D 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GFAP表达下降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前庭感受器诱导晕动病后大鼠中央杏仁核(Ce A)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变化,探讨Ce A在晕动病中的作用。方法:6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旋转刺激组。旋转刺激组大鼠经2 h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大、小转盘分别以168°/s和432°/s的角速度(33和72 r/min)旋转),然后取脑、切片(100μm),应用Golgi-Cox染色技术观察Ce A神经元树突棘并计数,统计分析后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旋转运动刺激后,Ce A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高,即对照组为(4.58±1.90/10μm),旋转刺激组为(6.57±2.43/10μ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导晕动病发生的旋转运动刺激可引起大鼠Ce A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增加,Ce A神经元可接收来自前庭神经核的神经传入参与晕动病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海马及杏仁核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方法 选取2013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MCI患者22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例(阿尔茨海默病组)及健康体检者10名(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海马部位及杏仁核进行氢质子磁共振波普分析,应用磁共振软件处理,比较3组海马及杏仁核NAA/Cr、CHO/Cr数值.结果 阿尔茨海默病组MoCA评分明显低于MCI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尔茨海默病组杏仁核NAA/Cr值、杏仁核CHO/Cr值、海马NAA/Cr值、海马CHO/Cr值均低于MCI组和正常对照组,且MCI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I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杏仁核NAA/Cr值、杏仁核CHO/Cr值、海马NAA/Cr值、海马CHO/Cr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海马和杏仁核区域的成像分析能初步判断认知功能的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用杏仁核海马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SAHE)治疗内侧颞叶癫痫的方法、癫痫控制情况及神经心理学功能影响,评估SAHE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内侧颞叶癫痫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SAHE治疗方法及术后癫痫发作消失率、神经心理学功能术后检测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2年,癫痫完全控制率为52.1%,治疗显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89.6%,术后11例(22.9%)患者出现轻度头痛,9例(18.8%)患者术后出现低热,均为给予特殊治疗,未影响后续治疗,后1周患者PIQ、VIQ、MQ有所下降,但是在之后的随访中发现患者术后6个月在神经心理功能各维度评测结果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周患者PIQ、VIQ、MQ有所下降,但是在之后的随访中发现患者术后6个月在神经心理功能各维度评测结果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SAHE对内侧颞叶癫痫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癫痫发作次数,术后早期会对患者的语言、操作智商、记忆力有一定影响,但长远观察可恢复正常,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神经痛负性情绪大鼠杏仁核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等受体蛋白/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麻醉电针组,每组14只(6只用于免疫荧光染色,8只用于基因检测)。结扎坐骨神经结合足底反复电刺激造成慢性神经痛负性情绪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每日1次,共7d。测量大鼠双侧足底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L),计算其差值(PWLD)及条件控制箱停留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右侧杏仁核GABA受体亚型Aβ2、B 1,Glu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型NR 1(NMDA-NR 1),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突触蛋白Piccolo等基因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杏仁基底外侧核(BLA)代谢型Glu受体亚型1(mGluR 1)及GABAB 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WLD显著增加(P0.001),条件控制箱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3d和7d后,电针组和麻醉电针组PWLD显著降低(P0.05),条件控制箱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3d后,麻醉电针组大鼠在条件控制箱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说明电针改善了痛反应和负性情绪。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杏仁核GABAAβ2、GABAB 1、PSD-95、Piccolo基因表达及BLA内GABAB 2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P0.001)。电针7d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上述5个分子以及杏仁核NMDA-NR 1基因表达水平及麻醉电针组除了Piccolo外的4个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01),电针组BLA内mGluR 1及GABAB 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01);麻醉电针组Piccolo基因、mGluR 1及GABAB 2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电针组(P0.001)。结论:重复电针可明显改善慢性痛大鼠感觉成分和情绪成分,其改善感觉成分的效应可能与上调大鼠杏仁核NMDA-NR 1、GABAAβ2、GABAB 1、PSD-95、Piccolo基因及mGluR 1、GABAB 2蛋白表达有关,其改善痛情绪成分的效应可能与其上调mGluR 1、GABAB 2蛋白和Piccolo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逍遥散(XYP)对血管性痴呆(VaD)小鼠焦虑抑郁行为表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BCAS)并给予慢性束缚应激(CRS), 构建VaD伴焦虑抑郁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分为模型组、氟西汀(阳性对照)组以及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 对照组为假手术无束缚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予逍遥散水煎剂(5、10、20 g·kg-1·d-1)灌胃, 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10 mg·kg-1·d-1)灌胃, 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共计4周, 给药期间给予束缚应激, 每日维持6 h; 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抑郁行为表型, 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和胼胝体(CC)髓鞘碱性蛋白(MBP)荧光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mPFC和BLA神经核团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以及MBP、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蛋白表达水平; LFB髓鞘染色观察小鼠CC的髓鞘形态。  结果  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和糖水偏好实验中进入开放臂时间百分比、开放臂次数百分比、糖水偏好率均下降(P < 0.01), 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 < 0.01), 旷场实验中总运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明显减少(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逍遥散中、高剂量组小鼠不动时间缩短(P < 0.05,P < 0.01), 糖水偏好率增加(P < 0.01), 开放臂时间百分比、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均增加(P < 0.05, P < 0.01), 逍遥散高剂量组总运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明显增加(P <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在CC、mPFC、BLA脑区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 < 0.01), 中、高剂量逍遥散, 氟西汀均可不同程度增加MBP荧光强度(P < 0.05, P < 0.01), 其中逍遥散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 < 0.01)。在LFB染色中,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CC髓鞘纤维排列疏松, 髓鞘染色变浅, 存在脱髓鞘改变, 逍遥散可以改善模型组小鼠CC髓鞘结构损伤, 效应在中、高剂量组显著(P < 0.05, 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mPFC、BLA脑区中MBP、MOG、MAG表达下降(P < 0.01);逍遥散中、高剂量组显著逆转上述趋势(P < 0.05, P < 0.01), 氟西汀对MAG蛋白表达下降有一定的逆转作用(P < 0.05), 对MBP、MOG表达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水平明显降低(P < 0.01), 而在给予中、高剂量逍遥散,氟西汀干预后, 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 0.05, P < 0.01)。  结论  逍遥散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促进mPFC-BLA神经环路髓鞘再生并增加髓鞘结构完整性, 改善VaD小鼠焦虑抑郁表型。   相似文献   
8.
慢性应激焦虑状态的病理机制与肝失疏泄、气郁不畅密切相关。逍遥散是疏肝解郁的经典方,临床上多采用逍遥散原方或化裁方来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逍遥散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杏仁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功能紊乱来发挥疏肝解郁的功效,其中杏仁核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1(CRF1)受体及受体后信号通路介导了慢性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用其来探讨逍遥散的作用机制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明确逍遥散改善慢性应激焦虑状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心理性ED患者脑白质纤维的二值化和加权网络节点度和连接强度拓扑属性值的探讨,分析不同脑区所连接白质纤维髓鞘完整性、数目及其长度在拓扑空间上的改变情况。方法:采集21例心理性ED患者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4例对照者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整个大脑划分为90个区域,追踪全脑白质纤维,构建全脑白质的二值化和加权网络,计算脑区的度和连接强度属性值;对组间属性值进行独立双样本t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多重校正,将差异属性值与患者阴茎勃起功能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1患者组脑白质二值化网络中左侧三角部额下回(5.95±1.28,7.54±1.44,t=-3.88,P=0.02)、内侧眶部额上回(6.29±3.30,10.08±3.60,t=-3.67,P=0.02)、杏仁核(4.29±1.31,6.50±2.11,t=-4.16,P=0.01)度较对照组(均为校正后P值)显著下降;2患者组基于FA值的脑白质加权网络中左侧三角部额下回(1.72±0.50,2.50±0.68,t=-4.35,P=0.01)、内侧眶部额上回(2.08±1.10,3.17±0.97,t=-3.53,P=0.03)、杏仁核(1.11±0.39,1.80±0.69,t=-4.03,P=0.01)连接强度也均较对照组(均为校正后P值)显著下降;3患者组基于FA值的脑白质加权网络中左侧三角部额下回(1.72±0.50)、内侧眶部额上回(2.08±1.10)、杏仁核(1.11±0.39)连接强度也均较对照组(2.50±0.68,t=-4.35,P=0.01;3.17±0.97,t=-3.53,P=0.03;1.80±0.69,t=-4.03,P=0.01,校正后P值)显著下降;4患者左侧杏仁核度属性值与勃起功能国际问卷总分(r=-0.47,P=0.04)、第2项评分(r=-0.46,P=0.03)以及第3项评分(r=-0.45,P=0.04)均呈负相关。结论:心理性ED患者左侧部分额叶和杏仁核所连接的白质纤维髓鞘完整性受损害,导致患者产生情绪、处理及调控的异常,另外患者左侧杏仁核所连接的白质纤维在大脑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的下降可能与心理性ED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攻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从进化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例如它对资源的保护与争夺、个体及种族的生存、繁衍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攻击行为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特征,这包括情绪性疾病(例如抑郁、创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