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力髋螺钉偏低位进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偏低位进钉法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3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均于骨折早期经髋关节外侧切口行DHS内固定术,导针进针点较常规偏低(约大粗隆下方3~3.5 cm),使DHS经股骨距进入股骨头压力骨小梁中,增加内固定植入界面的骨支持力。术后1周,对患髋关节及同侧膝关节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和主动运动。结果31例病例均获随访11~18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亦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DHS偏低位进钉法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超细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骨折内固定器的加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分散性良好的超细β-磷酸三钙(β-TCP)/聚-L-乳酸(PLLA)复合材料及新型可吸收骨折内固定器。方法:通过研磨方法制备β-TCP超细粒子,用一缩二乙二醇作分散剂研磨β-TCP后,再将β-TCP与PLLA超声混合,制得复合材料,经注塑加工制成可吸收骨钉,并采用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与结论:用一缩二乙二醇作分散剂研磨β-TCP后再经超声混合,可以使β-TCP超细粒子在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粒子大小仅为300nm左右,β-TCP与PLlA基体之间结合良好。超细β-TCP/PLLA复合材料可加工成可吸收骨钉,弯曲强度达到100MPa左右,完全满足松质骨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3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以来,笔者用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GardenⅡ~Ⅳ型股骨颈骨折33例,现作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3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47岁。均为新鲜外伤股骨颈骨折。就诊时间最短12h,最长11d。右侧22例,左侧11例。头下型9... 相似文献
4.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 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6±16.5)%,节段后凸角度(20.8±9.4)°;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8±11.9)%,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新型髓内钉治疗股骨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新型髓内钉用于股骨不稳定骨折模型治疗,探讨新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优劣.方法:将新型股骨髓内钉与Orthofix进口交锁髓内钉及AO加压钢板等不同方式内固定在股骨不稳定骨折条件下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的抗短缩能力居于髓内钉对照组和钢板对照组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内钉实验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三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内钉实验组的抗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照组.结论:新型髓内钉对股骨不稳定骨折固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固定稳定性好,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加压钢板内固定并不是骨折内固定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不稳定骨折;骨髓腔狭窄部形态亦是影响侧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钉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5例行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导航组),一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植入椎弓根螺钉(常规组).比较两组间的螺钉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导航组36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06枚,其中优169枚(82.0%)、良29枚(14.1%)、差8枚(3.9%),优良率96.1%.有9例患者因故未能行导航.常规组50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85枚,其中优257枚(90.2%)、良28枚(9.8%),无位置差的螺钉,优良率100.0%.两组螺钉优良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准备时间导航组为(9360±22)s,常规组为(56±8)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与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无明显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间,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7.
带锁髓骨钉治疗四肢骨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8~ 2 0 0 0年用带琐髓骨钉对 38例外伤性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骨折进行治疗 ,随访半年以上骨折全部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 90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2 6例 ,女 12例 ,年龄 19~5 0岁 ,平均 31.2岁 ,股骨 16例 ,胫骨 15例 ,肱骨 7例 ,均为新鲜骨折。致伤原因 :交通伤 32例 ,砸伤 5例 ,摔伤 1例。1.2 治疗结果 :38例中随访半年以上 30例 ,8例失访 ;3例未愈合 ,1例近端锁钉深部感染 ,后取出近端锁钉 ,未影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其余 2 7例全部愈合。2 讨 论2 .1 带锁髓内钉治疗骨折的适… 相似文献
8.
折断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海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34(3)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方法对30例高龄患者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折断螺钉内固定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0例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法创伤小,尤为适宜高龄患者,手术安全,术后护理简单,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60例胸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临床疗效,术后随访植骨融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我院收治胸椎结核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比较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植骨融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1。5年,42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骨性融合时间平均为(3.8±1.2)个月。43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27.5±2.6)°。结论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空心钉经矩立体交叉构型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心钉经矩立体交叉构型治疗高龄高危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新鲜青年尸体股骨和老年防腐尸体股骨标本各6对,建立31-A1.3型粗隆间骨折模型,经矩立体交叉构型空心钉固定,测量各测点的应力变化、静压作用下的转角及最大破坏载荷.回顾采用经矩立体交叉构型空心钉治疗51例粗隆间骨折随访结果 ,分析高龄高危患者手术时机、手术方法 的选择以及空心钉的手术适应证.结果 力学实验证明加压空心钉固定骨质疏松性粗隆问骨折,有一定的抗剪切、抗弯曲、抗扭转力,承载能力可达1470 kg·m·s~(-2).临床资料证实空心钉经矩立体交叉构型治疗高龄高危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以满足床上活动和早期离床部分负重的需求,有助于术后的护理和康复训练.结论 经矩立体交叉构型空心钉是治疗Evans Ⅰ、Ⅱ型骨折,以及高龄高危无法耐受麻醉手术的ASA Ⅲ、Ⅳ型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