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国内免费   5篇
  完全免费   18篇
  综合类   29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IMT,并分析IMT与APN、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及hsCRP、IL-6的血清浓度均下降(P<0.05,P<0.01),血清APN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MT、APN、hsCRP、IL-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MT与APN均呈负相关(P<0.01),与hsCRP、IL-6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IMT及血清hsCRP、IL-6,推测阿托伐他汀降低糖尿病患者IMT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AIP)与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9例 T2 DM患者与 87例正常对照者 ,所有 T2 DM患者按其 IMT分成三个亚组 :IMT≤ 0 .6 5mm ,0 .6 5 mm 1.1m m;测量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AIP等临床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T2 DM组呈现出高 TG、低 HDL - c及 AIP值明显升高。 2 ANOVA分析结果示在 T2 DM三亚组间 ,不同 IMT水平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 )、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 A1C(Hb A1C)、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HDL - c、低密度脂蛋白 (L DL - c)、TG/HDL - c、AIP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示 IMT与 HDL - c呈负相关 ,与其它各指标呈正相关 ,其中以 AIP的相关系数值为最大 (r=0 .5 97,P=0 .0 0 0 )。 3以 IMT与 AIP及其它各因素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被选进方程的变量有 WHR(P<0 .0 1) ,糖尿病病程 (P<0 .0 5 ) ,L DL - c(P<0 .0 5 ) ,AIP(P<0 .0 1)。结论  AIP与 T2 DM患者 IM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 T2 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健康人群心血管预后中间终点指标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循证医学近年来重视心血管预后的中间终点指标,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左室肥厚、动脉顺应性、脉搏波速度(PWP)等,而这些指标在健康人群中的评估及随龄变化尚少报道。我们在参加国家“973”项目观察个体化机体衰老生物标志的同时,通过无创手段研究了沈阳地区健康人群心血管预后的中间终点指标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和糖尿病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和糖尿病(DM)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G 2 h)检测结果,172名老年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DM组、EH组和EH伴DM组.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IMT、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FPG、PG 2 h、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INS 2 h),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和EH伴DM组的PG 2 h、FINS、INS 2 h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EH组、DM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1或P<0.05),EH组及EH伴DM组的IVST、LVPW、LVMI和RWT显著增大(P<0.01或P<0.05),peak E/A显著减小(P<0.05).与DM组比较,EH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5).结论 EH能明显改变老年人颈动脉IMT、左室室壁厚度及舒张功能;而DM能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 98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并随机分为常规降脂治疗组(A组,n=48,予辛伐他汀20 mg/d)和强化降脂治疗组(B组,n=50,予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结果 B组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TC、TG、LDL及hs-CRP下降较A组更显著(P〈0.005), CIMT降低较A组更显著(P〈0.01),颈动脉斑块2、3级显著减少(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瑄  郑刚 《华夏医学》2005,18(6):1063-106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反映个体动脉粥样硬化(AS)负荷程度,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对糖尿病大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较好预测作用,有利于早期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早期监测和逆转颈动脉IMT的变化,对预测防治心脑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硬化(AS)的关系. 方法对74例亚临床甲减患者进行血脂、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检测,并与临床甲减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 结果随着促甲状腺素(TSH)的升高,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水平及CAIMT均逐渐升高,TSH≥10 mU/L的亚临床甲减组CAIMT增加更明显,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AIMT与LDL-C、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亚临床甲减,尤其是TSH≥10 mU/L的亚临床甲减与血脂紊乱以及AS密切相关,应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根据DPN的综合诊断标准,将152例2型糖尿病分为DPN组(n=61)与非DPN组(n=91),比较两组的病程、临床指标(空腹血糖、血脂、血清李腹胰岛素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与IMT.结果 DPN组在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IMT高于非DPN组(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中,合并DPN的患者比无合并DPN的患者更易出现糖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2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IMT〈1.0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0mm)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哑糖(FBG)、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尿酸(uA)并记录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吸烟史、高血压史、微哑管并发症斑块形成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中年龄、TG、AIP、UA、CRP值以及斑块形成、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比颈动脉内膜正常者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IMT为应变量先后人选的变量有年龄(P〈0.01)、甘油三酯(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年龄、TG、AlP、UA、CRP等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TG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