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1篇
  免费   195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79篇
临床医学   1119篇
内科学   123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3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5篇
外科学   189篇
综合类   4073篇
预防医学   443篇
药学   2064篇
  36篇
中国医学   1085篇
肿瘤学   355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480篇
  2021年   573篇
  2020年   631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729篇
  2015年   696篇
  2014年   1051篇
  2013年   1040篇
  2012年   1263篇
  2011年   1277篇
  2010年   1116篇
  2009年   1066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651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作用后人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株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 p65表达量的变化,探讨LPS作用下NF-κB表达量的增高与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产生的相关性.方法 成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CC827对吉非替尼产生稳定的获得性耐药后,按设置的分组用LPS及吉非替尼处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处理后吉非替尼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并与各自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增殖曲线显示LPS作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显示LPS作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PS及吉非替尼处理后耐药株HCC827/GR-8-1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等蛋白的表达量,并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量,探讨LPS作用后激活的NF-κB对细胞吉非替尼敏感性的调节.结果 LPS处理后,可以显著降低耐药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增殖曲线显示LPS并无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作用,但可以降低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PS可抑制Caspase-3等相关促凋亡蛋白的表达,而相应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上升.LPS处理48 h后NF-κB的表达量显著上调.LPS通过调节NF-κB表达量上升而参与细胞耐药机制的产生.结论 经LPS作用后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敏感性降低,LPS处理后细胞的NF-κB表达量显著增高,增高的NF-κB表达量与细胞对吉非替尼的药物敏感性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创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至2016-10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7例NSCLC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孔64例)及对照组(三孔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数、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转开胸数8例,高于对照组3例(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8.2d、疼痛评分1.5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2.8d均低于对照组(10.3 d、3.3分及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手术相比三孔胸腔镜可获得同样根治切除效果、安全可行,且术后恢复快,但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建议初学者先应用三孔胸腔镜进行手术,逐渐减少切口,直至单孔胸腔镜下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获取标本检测6种微小RNA (miRNA)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NSCLC患者32例,同期收集肺部良性病变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获取EBUS-TBNA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21、miRNA-126、miRNA-155、miRNA-200c、miRNA-205和miRNA-375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 NSCLC组EBUS-TBNA标本中miRNA-21、miRNA-155、miRNA-205和miRNA-37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69、2.71、7.98、8.86,P值均<0.01);NSCLC组EBUS-TBNA标本中miRNA-126、miRNA-200c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37、13.04,P值均<0.01).miRNA-21和miRNA-155在腺癌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鳞癌(t值分别为5.054、3.289,P<0.01或P<0.05);miRNA-205在鳞癌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癌(t=0.780,P<0.01).作ROC曲线,miRNA-21取1.96为诊断腺癌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00%和100.00%;miRNA-155取1.05为诊断腺癌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75.00%;miRNA-205取2.31为诊断鳞癌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1.67%和100.00%.结论 检测EBUS-TBNA标本中6种miRNA对NSCLC的诊断有价值,miRNA-21、miRNA-155和miRNA-205可能还具有鉴别肺鳞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发胸腔积液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44例NSCLC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PlGF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做相关分析.结果 NSCLC患者血清中PlGF的表达水平为(545.05±26.35)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478.62±17.82) ng/L].而在NSCLC胸腔积液中PlGF的水平为(1 094.61±176.48) ng/L,显著高于漏出性胸腔积液(100.81±43.97) ng/L;但与炎症性良性胸腔积液中PlGF水平[(933.54±216.29) 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疗效判定分别为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16例,无效15例;3个疗效组中PlGF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2,P<0.01),而治疗效果则依次递减.结论 PlGF在NSCLC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呈高水平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呈负相关.PlGF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在NSCLC的发病中可能通过刺激肿瘤血管的生长和渗透性而促进胸腔积液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胸腔镜单操作孔法与单孔法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分为单操作孔组及单孔组各27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临床观察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相较于单操作孔组,单孔组的手术时间长,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多(均P<0.05);单孔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单操作孔组,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胸腔镜单操作孔法,单孔法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创伤面积小,患者疼痛感较低,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相关性;分析HPV感染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和多种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NSCLC 264例原发灶和65例转移灶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选择264例原发灶邻近的上皮组织(癌旁对照组)和12例肺良性组织分别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HPV L1蛋白.选择109例NSCLC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HPV16/18 L1基因序列;90例肺腺癌组织同时行EGFR、ALK、KRAS、BRAF基因状态RT-PCR法检测.结果 NSCLC原发灶与转移灶HPV L1蛋白检测阳性率相近.NSCLC原发灶HPV L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对照组和肺良性对照组.不同组织类型原发灶中HPV L1蛋白检测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别,肺腺癌HPV L1蛋白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109例NSCLC标本HPV16/18 L1基因序列11例阳性.HPV L1蛋白阳性肺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阴性,而EGFR、ALK、BRAF基因状态与HPV L1蛋白阳性无明显相关.结论 HPV感染与NSCLC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尤其以肺腺癌关系更为密切;KRAS突变可能是HPV相关肺腺癌发病的驱动基因类型,为开展肺癌精准治疗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Osimertinib联合二甲双胍对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PC 9/GR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Osimertinib和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作用于PC 9/GR细胞后,应用MTT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组处理后对PC 9/GR细胞的抑制率影响;荧光染色法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Osimertinib和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诱导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药物处理组细胞磷酸化及非磷酸化的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和70 ku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Osimertinib和二甲双胍双药联合作用可显著抑制PC 9/GR细胞的增殖,作用强于各单药(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指数<1);双药联合时相较于单药表现出更强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二甲双胍可上调细胞内p-AMPK蛋白的表达,Osimertinib和二甲双胍均可下调p-P70S6K蛋白,且双药联合较单药下调p-P70S6K蛋白水平更为显著.结论 Osimertinib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PC 9/GR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以促进其凋亡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别对晚期NSCLC的治疗原则和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讨论.结果 晚期NSCLC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以后,二线应用阿帕替尼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3级手足综合征,药物减量后出现进展,影响了患者的总生存期.结论 阿帕替尼在部分晚期NSCLC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测定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14例NSCLC患者为肺癌组、5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鉴别诊断组、26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的PLT计数、PCT,分析PLT计数、PCT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PLT计数、PCT在NSCLC与良性病变鉴别的价值,比较复发或进展的NSCLC患者不同时期的PLT计数、PCT.结果 肺癌组PLT计数、PCT均高于对照组和鉴别诊断组(P<0.05);鳞癌患者PLT计数、PCT均高于腺癌患者(P<0.05),Ⅲ期 、Ⅳ期NSCLC患者PLT计数、PCT均明显高于鉴别诊断组及Ⅰ期NSCLC患者,Ⅳ期NSCLC患者PLT计数、PCT显著高于Ⅱ期NSCLC患者(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计数将NSCLC、肺鳞癌、肺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2、0.732、0.653;PCT将NSCLC、肺鳞癌、肺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0.714、0.636.在21例复发或进展的NSCLC患者中,化疗4个周期后 、肿瘤复发或进展时PCT均较化疗前降低(P<0.05).结论 PLT计数、PCT可能与NSCLC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密切相关,且对鉴别肺部良恶病变有一定的价值;化疗可能通过抑制骨髓功能使PCT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自体γδT细胞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24例)和研究组(自体γδT细胞联合化疗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3年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卡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8+、CD56+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及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体 ΥδT细胞联合化疗能改善NSCLC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