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39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完全免费 | 907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418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318篇 |
2016年 | 337篇 |
2015年 | 397篇 |
2014年 | 716篇 |
2013年 | 790篇 |
2012年 | 1015篇 |
2011年 | 1065篇 |
2010年 | 1077篇 |
2009年 | 1016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1101篇 |
2006年 | 996篇 |
2005年 | 995篇 |
2004年 | 205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69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366篇 |
1996年 | 286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179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26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比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Chang T. - T Gish R. G. De Man R.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4-5
背景:恩替卡韦是一种强效选择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显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在该项Ⅲ期双盲临床试验中,作将715例以前未用过核苷类似物且HBV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随机分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0.5mg,1次/d,或拉米夫定100mg,1次/d,至少治疗52周。主要疗效终点为治疗48周时组织学改善(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至少减少2分,无纤维化出现);次要终点包括血清HBV—DNA水平降低、HBeAg消失和血清转换,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恢复正常。结果:48周后,恩替卡韦组314例患中有226例(72%)组织学获得改善,拉米夫定组314例患中有195例(62%)组织学改善(P=0.009)。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HBV—DNA,恩替卡韦组中HBV—DNA降至不可测水平的患明显多于拉米夫定组(67%vs36%;P〈0.001),ALT水平降至正常也多于拉米夫定组(68%vs60%;P=0.02)。48周时血清HBV—DNA与基线期相比的平均下降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射频消融法对肝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规范化治疗及综合措施对提高肝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302例计476个肝脏恶性肿瘤行RFA治疗,应用规范化治疗方案及附加治疗方法,总结疗效。原发性肝癌(HCC)181例,282个癌灶,肿瘤大小平均4.2cm。肝转移癌(MLC)121例。194个癌灶,肿瘤大小平均3.9cm。根据肿瘤大小、形态及邻近膈肌、胆囊、胃肠等不同位置,采用相应的规范化方案及个体化方案相结合治疗;重视相邻重要结构区域的消融布针方法及操作技巧;应用辅助定位、局部注水、加强肿瘤血管消融等附加方法综合治疗。结果综合应用以上方法,RFA后1个月增强CT或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灭活率HCC为95.7%(270/282),MLC为94.8%(184/194);邻近肠管肿瘤为91.1%(51/56),邻近膈肌肿瘤为88.5%(69/78),邻近胆囊肿瘤为94.3%(49/52)。随访3—57个月,局部复发率HCC为10.3%(29/282),MLC为14.4%(28/194)。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HCC为87.6%、67.4%、58.6%;其中50例Ⅰ-Ⅱ期肝癌的生存率分别为90.7%、85.9%、73.7%。MLC为87.4%、48.2%、25.3%。并发症占2.2%(13/583);分别为出血5例,采用局部消融、全身用药等处理措施;肠穿孔1例,对邻近肠管肿瘤采用治疗后延长禁食时间等措施进行预防。余7例为邻近脏器结构轻度损伤,无与射频治疗相关死亡。结论采用规范化RFA治疗方案及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重视附加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肝肿瘤灭活率;掌握主要并发症的类型及对应预防措施,是提高疗效及推广RFA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4.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后颅窝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颅窝肿瘤手术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后颅窝肿瘤患者43例,其中CP角肿瘤20例(听神经瘤18例、脑膜瘤、室管膜瘤各1例)、岩斜区脑膜瘤8例、桥脑肿瘤6例(胶质瘤3例、转移癌2例、胶质增生1例)、四脑室肿瘤4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各2例)、小脑半球肿瘤3例(转移癌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天幕缘脑膜瘤、枕大孔.鞍区.CP角胆脂瘤各1例。根据肿瘤解剖位置及其特性,选择颞下、乳突后或枕下正中锁孔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43例肿瘤全切除37例(86.0%),次全切除5例(11.6%),大部分切除1例(2.3%)。无与锁孔入路相关并发症出现。18例听神经瘤患者均肿瘤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83,3%),其中1例患者手术后第2天因脑干水肿死亡。8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5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术后遗有轻度偏瘫,1例有轻度面瘫。6例桥脑肿瘤患者,3例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患者肿瘤均全切除,除1例巨大胆脂瘤患者复视在术后无明显好转外,无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锁孔入路进行后颅窝肿瘤手术具有安全、简捷、微创的效果,是神经外科手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预防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HRA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2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PHRAIC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随访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RAIC组术前7d予以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氟脱氧尿苷(FUDR)+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对照组则直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常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随访术后3年的肝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结果PHRAIC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期结直肠癌PHRAIC组和对照组的3年肝转移率、3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7%和28.3%(P=0.01)、82.3%和58.7%(P<0.05)、87.7%和75.7%(P<0.05)以及40个月±5个月和36个月±3个月(P=0.03);对于Ⅲ期结直肠患者,术前采用PHRAIC可降低术后肝转移的风险55%、术后转移复发风险57%。对于Ⅱ期患者,术前PHRAIC作用不明显。结论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肠癌组织中TIP30基因的表达与转移、预后间的关系及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TIP30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其与转移、预后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46例,根据生长部位、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TNM分期分组,以免疫组化法分别进行TIP30蛋白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TIP30蛋白的表达与肠癌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在TIP30表达阳性和阴性的标本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利用RT-PCR技术检测VEGF的转录水平.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TIP30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2)在各期病例中,TIP30蛋白表达在各期癌旁组织中差别无显著性,Ⅲ期、Ⅳ期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率比Ⅱ期低 (P<0.05);(3)TIP30蛋白在肠癌中的表达与浸润程度(P<0.01)、分化程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4)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与TIP30蛋白的表达有关(P<0.05);同时VEGF的转录水平也与TIP30蛋白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TIP30蛋白在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临床分期及浸润转移有关;肠癌组织中TIP30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通过下调p53基因的转录而导致癌变的发生;TIP30基因抑制肠癌转移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转录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Ezr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黏附、侵袭和门静脉癌栓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连接蛋白 (ezrin)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黏附、侵袭和门静脉癌栓的关系。方法 4 1例肝细胞肝癌及其癌旁肝组织标本按肿瘤大小、有无播散灶及远处转移、包膜、门静脉癌栓等分为高侵袭和低侵袭 2组并与同期 9例良性肝病肝组织作比较 ,分别采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zrin表达。另选MHCC97L、MHCC97H和LM 33株肝癌细胞系并检测ezrin表达 ;同时运用脂质体转染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HCC97H细胞ezrin表达 ,比较转染前后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高侵袭肝癌ezrin表达显著高于低侵袭肝癌 (P <0 .0 5 ) ,癌栓组织ezrin表达强度更高 (P <0 .0 5 )。MHCC97L、MHCC97H和LM33株细胞系均表达ezrin ,其强度随侵袭性增加依次增强。脂质体转染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抑制MHCC97H的ezrin表达以及黏附、侵袭能力。结论 Ezrin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和MHCC97L、MHCC97H、LM3细胞系中均表达 ,其表达强度随侵袭性增强而增加 ;Ezrin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肿瘤黏附、侵袭能力 ,从而在肿瘤侵袭及门静脉癌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复发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了肺癌、肝癌、胃癌术后治疗的现状,旨在说明联合中医药的分阶段综合治疗是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并且提出了具体治疗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蛋白酶激活受体1和2在结肠癌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和2(PAR1和PAR2)在结肠癌细胞株SW620和SW480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法检测SW620和SW480细胞有无PAR1和PAR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利用各自不同的激动剂、拮抗剂及相关抗体,观察对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结果:结肠癌细胞株SW620和SW480均有PAR1和PAR2 mRNA的表达,但仅见SW620细胞表面具有PAR2蛋白的高表达,PAR1蛋白表达不明显;SW480细胞表面既无PAR1也无PAR2蛋白的表达.SW620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SW480细胞,PAR1和PAR2的激动剂以及因子Ⅶa均可促进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IL-8的分泌;PAR2拮抗剂对细胞迁移起抑制作用,抗PAR2抗体对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均有干预作用.结论: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结肠癌细胞表面大量表达,可增强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及IL-8的分泌,表明与肿瘤的转移能力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引物扩增法标记的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乳腺原发癌与淋巴结转移癌的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比较乳腺原发癌与淋巴结转移癌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单引物扩增(SPA)标记方法和含21000个人功能基因的Oligo芯片,比较1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至少5对样本中有1.5倍以上相同差异表达趋势的基因;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病例验证。结果SPA方法标记靶标可使用于一张芯片杂交的起始总RNA模板量减少至0.25μg;共筛选出57个基因在至少5对样本中有1.5倍以上相同的差异表达趋势,其中19个基因在转移癌中表达上调,38个基因下调,8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黏附和运动能力有关,14个与信号传导有关,14个与细胞生长代谢有关;实时定量RT—PCR检测30例乳腺癌原发癌与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中纤维粘连蛋白(FN)的mRNA表达,转移癌中FN的mRNA表达平均相对表达量较原发癌下调3.6倍,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8,P=0.003)。结论(1)单引物扩增标记靶标的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2)以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癌作为原发癌的转移亚克隆进行基因表达的差异比较,筛选得到的基因涉及了细胞黏附和运动能力、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生长代谢等与转移相关的生物学过程。(3)FN可能参与乳腺癌的转移过程,是潜在的预测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