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完全免费   1篇
  综合类   2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几丁糖促进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2%医用几丁糖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对角膜上皮愈合,抗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设立几丁糖组(右眼)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左眼)。裂隙灯观察角膜烧伤后角膜炎症反应及上皮修复过程。于烧伤后第7,14,28天各随机处死5只兔,取角膜和房水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医用几丁糖组较对照组同期角膜上皮修复快,SOD活性高,MDA生成量少。角膜炎症反应轻。结论 几丁糖在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治疗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上皮修复,抗过氧化损伤及抑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于烧伤后每日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各组左眼为正常对照且。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各组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烧伤后的第1、4、6、8、16、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其SOD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地塞米松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能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对家兔角膜碱烧伤治疗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平  刘丹  谷淑颖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4):21-22,25,95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extract,DCBE)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兔右眼碱烧伤模型,实验组、对照组和安慰组于烧伤后分别立即用20%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表皮生长因子和0.9%的生理盐水点眼,每日4次。分别于1、3、7、14天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照相后处死做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和测定角膜的乳酸和丙酮酸含量。结果碱烧伤后第1、3、7、14天,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在角膜荧光素钠染色,HE病理染色及乳酸、丙酮酸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明显能抑制角膜碱烧伤后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4.
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NO、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与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角膜碱烧伤中的作用。方法:在兔右眼角膜用2mol/LNaOH溶液烧伤60秒钟后,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其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SOD活性,左眼为正常对照。结果:烧伤后的第1、4、8、16及32天,其NO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至第64天接近对照组水平。烧伤后第1~16天,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第32天已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NO水平升高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胶原酶的检测与巯基肽抑制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微量光谱检测胶原酶含量方法。免角膜碱烧伤前后其泪液中胶原酶含量测定,并用抑制胶原酶药物巯基肽做体外实验研究。原理:①将定量的胶原铺在酶标用的聚苯乙烯塑料孔中,加入胶原酶则胶原会被溶解,且与胶原酶量成正比。②巯基肽抑制胶原酶主要利用螫合钙或形成不溶性钙化物,以减低Ca~(2 )浓度,另利用巯基(-SH)与酶的Zn~(2 )结合减低酶活性,在实验中测出IC50为4×10~(-6)g,此量在眼局部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热散瘀方对角膜碱烧伤急性修复期的修复干预效果,为临床角膜碱烧伤急性修复期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角膜碱烧伤后24h内在我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Ⅱ度和Ⅲ度角膜碱烧伤患者55例(60眼),在两周修复期内进行随访观察研究,观察项目包括眼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最佳矫正视力、临床疗效。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眼刺激症状的消失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最佳矫正视力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碱烧伤后两周的临床疗效进行,检验分析。结果:1.眼刺激症状消失时间:Ⅱ度碱烧伤:对照组(4.65±1.18)d,治疗组(3.25±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3,P=0.00);Ⅲ度碱烧伤:对照组(10.15±1.04)d,治疗组(6.45±1.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5。P=0.00)。2.角膜上皮修复时间:U度碱烧伤:对照组(5.1±1.52)d,治疗组(3.70±1.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P=0.002);111度碱烧伤:对照组(10.15±1.04)d,治疗组(6.45±1.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3.碱烧伤后两周最佳矫正视力:Ⅱ度碱烧伤:对照组(0.90±0.11),治疗组(0.96±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III度碱烧伤:对照组(0.80±0.16),治疗组(0.91±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25)。4.临床疗效:Ⅱ度碱烧伤: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例;治疗组:显效2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6,P=0.31);III度碱烧伤: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3,P=0.018)。结论:应用清热散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碱烧伤1:可以有效减轻Ⅱ度和Ⅲ度角膜碱烧伤的眼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2:提高Ⅲ度角膜碱烧伤的最佳矫正视力。3.有效改善Ⅲ度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碱烧伤后LYVE-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盐受体1)的表达及意义,进一步证实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揭示其与角膜碱烧伤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饲养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左眼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作为实验组,右眼不做手术作为对照组。术后1天、3天、7天、14天分别处死6只兔,免疫组化测定两眼LYVE-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出现表达,第7天、第14天表达增加;实验组术后3天、7天和14天LYVE-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角膜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碱烧伤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角膜碱烧伤是临床上复杂而难以治愈的眼病之一,碱性物质既溶于水又溶于脂肪,因而进入细胞后,能迅速与细胞结构中的脂类发生皂化反应,其形成的化合物具有双相溶解性,既能很快穿透具有亲脂性的结膜、角膜上皮和内皮,又可穿透具有亲水性的角膜基质和巩膜组织,故极易渗入眼组织深层,破坏眼内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结膜囊内放置地塞米松药物棉片与常规点眼比较,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16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点眼组和棉片组,每组8只,制作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点眼组为地塞米松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棉片组为结膜囊内放置浸有地塞米松药液的棉片联合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碱烧伤后0,12,24,36,48,60 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计算角膜上皮修复率;不同时点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光镜和电镜下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12h,24 h,36 h,48 h,60 h棉片组与点眼组角膜上皮修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棉片组角膜上皮修复率均较点眼组高.病理组织学结果 显示:棉片组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较点眼组轻,角膜上皮修复较好且基质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结论 结膜囊内放置地塞米松药物棉片组治疗角膜碱烧伤,其效果优于点眼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