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8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完全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67篇 |
出版年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衰竭患者无菌抽取骨髓65~95ml,Kai W01 lert方法分离纯化BMSC,然后经肝动脉或脾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或脾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同期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清蛋白(g/L)为30.91±4.00 vs 27.75±5.40(P<0.05),至12周,升至32.00±6.18(P<0.01);前清蛋白(mg/d1)为18.28±3.78 vs 15.63±3.16(P<0.01);总胆红素(μmmol/L)为36.94±21.15 vs 125.01±150.05;总胆汁酸(μmmol/L)为41.63±33.91 vs 78.00±59.80,凝血酶时间(s)及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14.81±1.69 vs 22.40±7.07和2.63±0.62 vs 1.76±0.95,P均<0.05;球蛋白及肝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食欲、体力改善分别为91.67%和87.5%;第2周62.5%肝病面容好转,有1例蜘蛛痣明显减少;术后12周的总生存率为62.5%,其中移植2周后死亡及失访者共9例,其原因为慢性肝衰竭合并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DIC或肝肾综合征.BMSC肝内灌注术中有2例发现小肝癌,即改予脾内灌注BMSC并术后行经皮肝穿刺肝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其中1例AFP由80 ng/ml降至9 ng/ml,恢复良好,另1例手术后11周死于肝肾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细胞移植并发症.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明显,生存质量提高,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重症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我们选择60例慢性重症肝病患者来源于我所住院患者,年龄在20~65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骼后上棘抽取骨髓5~10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在局部麻醉下,行肝动脉介入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肝脏;患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1周、2周、4周、8周、12周进行肝功能检测;观察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我们发现在移植12周后,谷丙转氨酶(ALT)逐渐降低,由平均136.34IU/L降至59.55IU/L;总胆红素(TBIL),由平均122.88umol/L降至81.58umol/L;白蛋白(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7.53g/L升至32.13g/L;在干细胞移植后PTA逐渐上升,由术前平均26.33%上升至术后12周的53.48%;移植治疗后患者血氨水平由术前平均151.14Nug/dL下降为术后12周109.0Nug/dl。而治疗后12周内食道静脉曲线未见明显改变。我们进一步观察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发现,患者在移植1周生存率为100%;1例在4周内死亡,生存率为98%;3例在12周内死亡,生存率为95%。我们还发现移植后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改善,移植后12周食欲改善的45例(75%);体力好转32例(53.3%);腹胀减轻28例(46.6%);在6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患者凝血机制亦有所改善。症状好转,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安全。 相似文献
3.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血浆灌流两种典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肝衰竭患者体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 7例和10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行血浆灌流、血浆置换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内毒素、细胞因子等的变化。结果 经血浆灌流治疗后,患者血中细胞因子、内毒素显著下降,但IL-6变化不大;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中内毒素下降明显,但对TNF-α、IL-1β、IL-6清除效果欠佳。结论 血浆灌流能更有效清除血浆多数细胞因子、内毒素,有望成为有效清除细胞因子的一种治疗手段,从而延缓肝衰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肝衰竭的MELD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通过观察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 D)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预后的预测作用 ,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 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其进行 MELD评分 ,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 ,观察 3个月后的残废率。结果 :治疗组中 4例治疗前 MELD评分大于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 ,17例治疗前评分30~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5 3% ;对照组中 6例 MELD评分大于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10 0 % ,16例治疗前评分 30~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87% ,与治疗组相比 P<0 .0 5。结论 :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肝治疗 MEL D评分在 30~ 4 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及caspase-3表达与暴发性肝衰竭细胞凋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及caspase-3表达在暴发性肝衰竭(FHF)中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检测FHF模型小鼠及给予iNOS抑制剂L-NMMA后不同时间肝组织caspase-3表达、血清NO水平、肝组织iNOS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FHF模型小鼠于4 h时NO表达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8 h可出现典型的肝细胞凋亡表现,caspase-3表达至最高峰;12 h caspase-3表达较8 h减少,肝细胞坏死和凋亡同时存在.阻断NO后,NO表达为正常水平,caspase-3表达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异,阻断后8 h亦可见典型的DNA梯形带,12 h亦出现坏死带.阻断NO后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更为严重.结论:在FHF中,拮抗NO作用不能阻断肝细胞凋亡和肝脏生化学及组织学变化,提示单纯应用NO拮抗剂对肝细胞凋亡及肝损伤无保护作用.NO可能抑制caspase-3的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衰竭、MODS与人工肝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从介绍急性肝衰竭的分型,病因人手,说明人工肝辅助治疗系统在纤治急性肝衰竭合并多脏器衰竭(MODS)时的作用与疗效。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昆明小鼠注射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CalN),构建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肝细胞DNA提取法,对肝细胞凋亡进行观察,并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mRNA的含量,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在暴发性肝衰竭小鼠中,用药后2h肝组织TNF-αmRNA的表达达高峰伴血清TNF-α水平升高,以后逐渐下降,8h时以肝细胞凋亡为主,12h时则以肝细胞坏死为主,同时亦有肝细胞凋亡存在。应用抗TNF-α抗体可阻断LPS D-GalN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结论:在由LPS D-GalN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中肝细胞凋亡与TNF-α的产生密切相关。肝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病程早期,后期以坏死为主,凋亡可能是肝细胞坯 煞费苦心的早期过程。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思路及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努力,目前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仍然依靠综合治疗的手段,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病死率仍然较高,治疗费用对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由于重型肝炎实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尤其在重型肝炎晚期可导致多脏器的功能不全或衰竭,所以重型肝炎的治疗所涉及多个方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正确的思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的移植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SC)来源的肝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FHF)小鼠的移植治疗方法和作用。方法选用小鼠D3-KS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进行肝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肝细胞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等的表达;观察阳性细胞的空间分布规律,用细胞铲分选阳性区域细胞并将其移植入同系(129系)小鼠肝脏内,利用四氯化碳诱发FHF,然后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肝功能指标和移植细胞生长状态等情况。结果(1)AFP、白蛋白和G6P等最早于第3天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2)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60h)与对照组(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肝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3)移植细胞表达ALB,移植部位未发现肿瘤形成。结论ESC来源的肝细胞可表达成熟肝细胞功能,移植后能对小鼠FHF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和人工肝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衰竭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复杂的临床证候群Ⅲ。肝衰竭死亡率高,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在肝衰竭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后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