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上海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较全面地调查上海地区主要过敏原,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4848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FTs),过敏原包括粉尘螨、屋尘螨、狗上皮、猫上皮、树Ⅰ(桤木、榛属、杨属、榆属、柳属)、树Ⅱ(桦木、水青冈、栎属、悬铃木属)、杂草(艾蒿、荨麻、蒲公英、长叶车前草)、霉菌Ⅰ(交链孢菌属、葡萄孢属、多主孢属、新月弯孢属、串珠镰孢属、蠕孢菌)、霉菌Ⅱ(烟曲霉、蜂毛霉菌、特异青霉、芽霉菌属、根霉菌属、Serpula lacrymans)、牛奶、鸡蛋白、小虾和橡胶.结果儿童组过敏原SPTs阳性率为75.4%,显著高于儿童对照组的26.0%(P<0.01).成人组过敏原SPTs阳性率为86.9%,显著高于成人对照组的24.05(P<0.01).成人组的过敏原SPTs阳性率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儿童组除杂草、牛奶、鸡蛋白和虾以外,其他各种过敏原SPTs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儿童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成人组除牛奶和鸡蛋白以外,其他各种过敏原SPTs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成人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儿童组过敏原按SPTs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霉菌Ⅰ、霉菌Ⅱ、狗上皮、树Ⅱ、猫上皮、树Ⅰ、橡胶、虾、牛奶、杂草和鸡蛋白;成人组过敏原按SPTs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狗上皮、橡胶、霉菌Ⅰ、虾、霉菌Ⅱ、杂草、猫上皮、树Ⅰ、树Ⅱ、牛奶和鸡蛋白.儿童组中支气管哮喘患者的SPTs阳性率为89.9%,显著低于成人组的96.3%(P<0.01).结论 过敏原致敏是诱发过敏性疾病的重要环节,特应性体质是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粉尘螨和屋尘螨是儿童和成人最主要的过敏原.成人过敏性疾病患者中特应性体质的比例大于儿童,非特应性支气管哮喘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对儿童支气管哮喘要注意分类诊治. 相似文献
2.
特应性皮炎患儿口腔及皮肤金葡菌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口腔及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定植情况,分析金葡菌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细菌培养法对40例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唾液及皮损处进行金葡菌检测,同时与20例健康婴儿作对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急性期唾液及皮损中的金葡菌检出率分别为35%、65%,而健康对照组的金葡菌检出率均为5%,患儿与健康儿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患儿病情的加重,金葡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唾液及皮损中的金葡菌菌落密度分别为2.33×104 CFU·ml-1和1.26×105 CFU·cm-2 ,且金葡菌的定植密度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P<0.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不仅在皮损处有金葡菌的定植,在唾液中也有金葡菌的定植,表明金葡菌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特应性皮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4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相当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学异常是AD发病的关键环节。早有研究表明,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5、IL-6、IL-8等)在AD患者皮损和血中占优势,而Th1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FN-7、IL-2等)则减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Th1、Th2细胞因子被发现与AD发病密切相关,AD不是简单的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很多Th1细胞因子在A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丝聚合蛋白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丝聚合蛋白(Filaggrin,FLG)基因的突变与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的相关性。方法提取50例汉族AD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组DNA,利用Sequenom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分析FLG基因(3321delA,441delA,1249insG,E1795X和S3296X)五个突变位点。结果14例(28%)AD患者发现FLG基因332ldelA突变,对照组有4例(4%)发生该基因突变。6例(12%)AD患者发现FLG基因441delA突变,对照组有0例(O%)发生该基因突变。患者组及对照组均未见FLG基因1249insG,E1795X和S3296X突变。结论FLG基因突变可能与AD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次碱对特应性皮炎模型鼠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吴茱萸次碱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外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Nc/Nga小鼠建立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观察吴茱萸次碱治疗后(以地塞米松软膏为治疗对照)皮损组织病理学、血浆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外用DNCB可以引起Nc/Nga小鼠湿疹样皮炎的产生;模型组小鼠血浆IgE水平[(124.42±11.14)ng/mL]较正常对照组[(17.22±3.56)ng/mL]增高(P<0.05);吴茱萸次碱治疗组IFN-γ水平[(68.29±1.39)pg/mL]较模型组[(51.23±1.45)pg/mL]增高,IL-4和IgE水平[(72.11±2.13)pg/mL,(69.17±4.15)ng/mL]较模型组[(95.49±6.32)pg/mL,(124.42±11.14)ng/mL]下降(P<0.05);治疗对照组血浆IL-4、IFN-γ和IgE水平[(76.14±3.63)pg/mL,(64.12±1.19)pg/mL,(68.17±1.15)ng/mL]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茱萸次碱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降低IL-4水平,同时抑制IgE合成,发挥治疗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奈德乳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奈德乳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患儿分为3组,试验组30例外用地奈德乳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照1组28例仅外用地奈德乳膏,对照2组28例仅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并观察各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周后3组E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疗效好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奈德乳膏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外用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与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 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 IF)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游走移动,促进巨噬细胞在炎症局部浸润、聚集、增生及活化,增强其黏附、吞噬作用,并能促进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肿瘤发生与转移、皮肤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皮肤科领域,M IF参与了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硬皮病、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多种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对其深入研究可能提供新的治疗靶点。1 M IF的生化特征1.1 M IF的基因结构人类M IF基因为单拷贝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2q11·2。M 相似文献
8.
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在儿童特应性皮炎(A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轻、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及同期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各45例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为(1026.73±379.25)k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47±2.11)kU/L(P〈0.05),而轻、中、重不同严重程度的AD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EOS计数为(623.33±309.11)×106/L,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增高(P〈0.05);其中轻度AD患儿与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AD患儿较中度AD患儿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EOS对诊断特应性皮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特应性皮炎外周血CLA+T细胞表达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PNCG)治疗特应性皮炎(AD)前后,患者外周血人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阳性的T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双盲、随机、交叉对照方法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及安慰剂治疗AD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AD患者外周血CLA+T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细胞质内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FN-γ、TNF-α)的频数;利用AD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积分(ADASIS)法,获取治疗前后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积分.结果 与安慰剂相比,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AD患者外周血中CLA+T淋巴细胞内表达IL-5的频数明显下降;CLA+T淋巴细胞内表达IFN-γ明显升高;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患者ADASIS积分下降.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作为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通过纠正CLA+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失衡状态治疗特应性皮炎.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也称为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以及素质性痒疹等,具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较为难治的皮肤病.目前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述清楚. 相似文献